培元养气法功法

发布于 2023-03-15 5264次浏览

第一节 静坐养气

太极培元养气法包括静坐养气法、桩功聚气法及卧功(卧功暂不介绍)。无论哪种方法,都是通过放松肢体、凝神固志等方法,来挖掘人体潜能,降低基础代谢,调和七情,使气血和顺,经络畅通,达到修养身心、益智延年的目的。

静坐前的准备

入坐前先宽松衣带,再活动关节片刻,使肌肉筋膜关节得以舒展,便于气血畅通。静坐时,背部不能靠墙或倚靠在其他物件上,同时要注意使空气流通,避免风吹,避免别人干扰。

静坐的姿势

自由盘坐

坐于宽凳或硬板床上,两小腿自由交叉,两膝离开坐面,面南背北;两手臂放松,成圆弧形,手掌相叠于腹前,右掌在上,左掌在下,掌心均朝上。

平坐

臀部平坐于宽凳或木板床上,两脚掌平踏地,约与肩同宽,大腿与小腿约成直角;两手掌平放于大腿上,掌心朝上、朝下均可;眼可微闭,也可不闭。静坐时姿势要求头自然端正,颈部放松,不可僵硬。躯干正直稳固,不可前俯后仰,东倒西歪。下颏微向内收,齿微合,舌尖轻抵上腭,眼微闭,面容轻松自然。肩、臂、肘、腕皆要放松,胸微合,背舒展放松,腹部宽松镇定,会阴穴微微上提。

练功要领

自然呼吸,轻守意念

意念与呼吸姿势调整好后,随着腹部轻微的一起一伏,伴以均匀、柔和的自然呼吸。初练时,为了快速聚气,可采用下沉法引导,即自然吸气,不加意念;两耳静听自己呼气,不使之发出粗糙的声音,随呼气意念从心窝到小腹,使心气下沉于丹田。如此持久练习,丹田会渐渐发热,待丹田发热较明显时,停止引气下沉,使恬淡的意念、绵绵的呼吸轻轻止于丹田,养气。

练功时,思想集中在丹田,意念要轻,不可紧张死守,意识越清静、越恬淡,体内真气越容易在丹田汇聚和在经络中流通。而思想紧张,急于求成,反而影响真气的正常运行。身体越放松,思想越清静,内气就越旺盛,内气运行也越顺畅。

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初练静坐,自然呼吸即可。随着练功的深入,逐渐过渡到均匀、柔和、深长缓慢的腹式呼吸。腹式内呼吸是按照正确的练功方法,通过持之以恒的练功后自然形成的,并非初学者可以一下子做到的。因此初学者不可为了使呼吸达到深长匀细而故意憋气,拉长呼吸,失去自然规律,一般每分钟呼吸12~14次,功深者每分钟呼吸2~3次足以保证需要。

排除杂念,消除紧张

杂念的出现是练功初期的必然现象,会影响功效。但不必因此紧张,因为杂念是可以排除的。随着功夫的加深,杂念会渐渐减少,甚至消失。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数息法:练功时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一呼一吸为一次。

规劝法:练功中出现生活琐事杂念时,劝告自己:“现在应专心练功,其他事待练功结束再做,现在多想也没用,安心练功吧。”如此劝告自己几遍,杂念会渐渐减少。

慧剑斩心魔:闭目练功时,杂念过重,难以消除,或出现幻境,沉湎其中难以自拔时,立即睁开双眼,这时一切杂念及幻景立即消失。因魔由心起,故名之“慧剑斩心魔”。待杂念消失后再继续练功。

听其自然,守住丹田

经过一段时间静坐练功,机体内部或体表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觉,如冷、暖、轻、重、沉、凉、麻、胀、痒等现象,起初,一般以四肢末梢感觉最明显,渐有肠鸣咕咕之声,进而全身或局部清凉、温暖、肌肉跳动、麻胀等现象,因个人体质不同而各异。这些感觉是练功的正常反应,称之为“得气”。有时还会出现幻景,都不必紧张害怕,更不能追求。这些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对所有幻觉都不动心,不予理睬,只管轻轻守住丹田,幻景自会消失。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各种动象都将随着功夫的加深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到安静、虚无、平和的状态。这时心如止水,杂念不起,呼吸绵绵,意念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真正体会到恬淡虚无的境界,呼吸方式也就自然过渡到腹式内呼吸了。

收功

两手覆于丹田上,以丹田为中心,顺时针揉36圈,面积扩大到胸腹;再反方向揉24圈,圈渐渐缩小,止于丹田。揉毕搓热双掌,擦脸12次(健),双手大拇指背搓热,擦眼眶12次(明目),两手掌将耳翼向前压,紧贴耳孔,以食、中二指敲击风府穴36次,然后按摩双腿、双脚片刻,慢慢起身,练功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要本着执著、严肃、谨慎、真诚的练功精神,刻苦练功,但不可执著功效。

第二节 桩功聚气法

采气法

动作一: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屈膝松胯,立身中正,全身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头自然正,两目微闭,内视丹田,唇齿微合,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

动作二:接上势。两臂慢慢自然顺缠外翻向左右两侧上升,与头顶相平,吸气。

动作三:上动不停。两手继续上升逆缠里合于额前,掌心朝下,吸气尽。

动作四:呼气,两掌随身体下沉经胸前下沉,经丹田时稍停,然后继续放松下沉,意念气沉脚底,呼气尽。

动作五:还原,再上升吸气,下沉呼气,反复练习,使身体内部有上下贯通之气感。

要求:在练习时,呼吸要深长、匀细。初学者不易做到,不必强为,随呼吸自然动作。吸气时采天地清灵之气,由百会贯于丹田,充实全身,行于涌泉,循环不已,体内浊气、病气自然排出体外。

抓气法

动作一:立正,屈膝松胯,含胸塌腰,头自然正,颈部放松,唇齿微合,舌尖轻抵上腭,眼平视前方,自然呼吸。

动作二:接上势。左脚向左前开步成左弓步;两手走上弧向前推出;目视前方,呼气。

动作三:上动不停。重心走弧线后移;两掌变拳抓气下沉,收于丹田;目视前方,此时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随呼气双拳变掌由丹田走上弧前推。

要求:上述动作反复练习,左右均可,使虚实转换圆转自如,丹田与命门相吸相通。

丹田内转运气法

动作一:两脚开立,比肩略宽,屈膝松胯;两目微闭内视,唇齿微合,舌尖轻抵上腭,呼吸自然;左手心覆盖于脐上,右手掌盖在左手背上。

动作二:结合身法,虚实转换,两手顺时针以肚脐为中心,由小到大转36圈,直到上胸下腹,配合自然呼吸;再换右手在下、左手在上,逆时针方向由大到小转24圈,收于肚脐。

注意:女士先逆转36圈,再顺转24圈,双手上下位置与男子相反。

浑元桩

两脚开立,比肩略宽,屈膝松胯,含胸塌腰,立身中正,全身放松。头正,微上顶,颈部放松,唇齿微合,舌尖轻抵上腭;两臂弧形环抱于胸前,手心朝里,指尖相对,肩松肘沉;裆要开圆,脚踏实地,脚趾、脚外侧、脚跟皆贴地,涌泉穴要虚,重心在两腿之间。

要求:思想清静而集中,全身放松,任大气自然流行。

收功

收功方法与静坐养气法收功相同。

中医气功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