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之问周身其它不适
发布于 2023-02-10 4361次浏览
发布于 2023-02-10 4361次浏览
(一)疲乏
疲乏是指周身困倦,四肢懈怠无力的临床症状。它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各种慢性病证,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疲乏。导致疲乏最根本的原因是气虚,而具体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暑热伤气疲乏
肢体倦怠乏力,精神委顿,少气懒言,身热汗出,心烦口渴,小便短黄,主要见于盛夏暑执之时。暑为阳邪,易伤津耗气,气虚则见疲之等症。
2.脾虚湿困疲乏
倦怠懒言,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钹,肢身困精劳倦,饮食失节以致脾虚失运,水湿稽留,则清阳不升,水谷梢微不能运营四末,故见是症。
3.气血两虚疲乏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怯,自汗,眩晕心悸,面色才华。久病失治,或病后失于调养,乃致气血不足,机体失养,故见疲乏等一系列全身机能衰退的症状。
(二)头晕
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甚者如坐舟船。
头晕常与目眩同时并见,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眼冒金星,视物模糊。若二者并见,则统称为眩晕。引起头晕的原因和病机可概括为风、火、痰、虚、瘀,现分述如下:
1.风火上扰头晕
若头晕且头胀痛,兼见面赤口苦,烦躁易怒,怒则晕痛加剧,少寐多梦等症,是风火上扰头晕。常因平素阳盛火旺,又因恼怒郁愤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循经上扰所致。
2.肝阳化风头晕
若头晕目眩,甚则眩晕欲仆,头重足飘,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兼见腰膝酸软,耳鸣,肢体报颤麻木,步履不稳等症,为肝阳化风头晕。多因平素阴虚,或久病伤阴,水不涵木,肝阳失制,肝阳上扰,欲作化风之势。
3.气血亏虚头晕
若头晕目眩渐起,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兼见神疲气短,心悸失眠,为气血亏虚头呆。多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或久病气血耗伤,脑失所养所致。
4.肾精不足头晕
若头晕日眩,兼见耳鸣如蝉,健忘,腰膝酸软,精神委靡,属肾精不足头坐。多因老年肾亏,或因房劳太过,肾精亏耗,脑髓空虚所致。
5.痰浊中阻头晕
若头晕目眩且头重,兼见胸脘满闷,恶心呕吐或时时吐涎,肢沐困重等,属痰浊中阻头晕,常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
6.痰血阻络头晕
若头晕目眩,头痛,健它失眠,唇舌紫暗,属瘀血阻络头晕。多因跌仆外伤,瘀血内阻,气血不得正常输布,脑失所养所致。
(三)头重
头重是头部沉重的一种自觉症状,俗称“头沉”口在临床上头重有时会可头痛、头晕并见。常见的头重有以下几种情况:
1.风湿上蒙头重
头沉重如裹,阴雨时加重,鼻塞恶风,身重酸困,胸闷脘满,为风滩上蒙头重。是因风夹湿邪上蒙,清窍为之阻滞,则头部沉重。
2.湿热上蒸头重
头部沉重,兼有胀痛,午后加剧,面赤身热,心烦胸闷,不欲食,小便深黄,为湿热上蒸头重。外感湿邪化热,或夏季感受暑湿为患,湿热上蒸,清窍被遏,则头沉胀痛面赤。
3.痰 阻滞头痛
头重头晕,耳鸣嗜睡,晨起较剧,胸脘痞闷,恶心吐涎,精神不爽,为痰湿阻滞头重,多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聚而生痰,痰湿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头重呕恶。
4.中气不足头重
头部沉重,悠悠忽忽,病程较长,或有空痛而晕,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减便溏,为中气不足头重。因劳倦损伤元气,或平素体弱,中气虚衰,清阳不升,则头重悠忽绵长。
(四)偏头痛
偏头痛乃偏于一侧局部头痛。偏头痛比较顽固,不易速愈,在临床上有时与一般头痛不能截然分开,故须加以鉴别。常见表现有以下三种:
1.肝阳偏头痛
偏头胀痛,常伴眩晕,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干面赤等,此为肝阳偏头痛。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日久伤阴.肝阳独亢,上扰清窍而致偏头胀痛。
2.瘀血偏头痛
偏头痛病程长,痛有定处.其痛如刺,为赤血偏头痛。乃因气滞而致血瘀;或病程较长,则久病入络,瘀阻脉络,不通而痛。
3.寒饮偏头痛
偏头一侧,昏沉而痛,胸脘满闷,呕恶吐涎,四肢逆冷,头痛遇寒加剧,此为寒饮偏头痛。牌阳素虚,运化无力,水湿凝聚为饮,寒饮阻塞经络,则头部昏沉而痛。
(五)胸闷
胸闷又可称胸满、胸痞,是指自觉胸中堵塞不畅,满闷不舒。胸满、胸闷是指症状而言,胸痞是指病机而言。痞者与否同,为不通之意。由于造成胸中痞满不通的原因很多,故胸闷可以出现于多种病证之中。临床胸因可兼有胸胀或胸痛,则杯胸胀闷或胸闷痛,若单独出现,一般胸闷轻,胸胀较重,胸痛更重。常见胸闷病因如下:
1.肺气壅滞胸闷
其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寒束肺胸闷:胸闷不舒,恶寒发热,咳嗽或喘,或兼头身疼痛。若素有伏饮于肺,复感寒邪于外,则咳喘明显,胸闷憋气,甚至倚息不得安卧。乃寒邪犯肺,肺失宣降所致。
(2)邪热壅肺胸闷:胸闷憋气,上气咳逆,喘促痰鸣,咳吐黄痰,兼见发热不恶寒,口渴欲饮。多因外感风热未解,邪热入里,壅遏肺脏所致。
(3)肺痈胸闷:胸闷多兼胸中隐隐作痛,发热咳嗽,叶痰黄浊腥臭,或吐脓血,执毒壅肺郁滞成痈,壅阻肺气而致胸闷不舒。
2.心血瘀阻胸闷
胸闷憋气,以夜间为甚,或伴有胸痛隐隐,或痛引肩臂,心悸气短。乃因心血瘀滞,心胸痹阻不通较轻者使然。
3.肝郁气滞胸闷
胸闷木舒,善太息,以呼出为快,常伴有胁痛,易于恼怒,或妇女月经不调。肝气郁滞不舒,胸中气机升降失常,故而胸闷不舒。
(六)心中懊
懊 即自觉心中烦热,闷乱不安的症状,由于病位在胸膈心窝部,故杯心中懊 ,可以引起心中懊 的原因较多,现分述如下:
1.热扰胸膈心中懊
心中懊 ,烦热不宁,胸中窒塞,胃脘痞满,按之濡软,为热扰胸膈心中懊 。多因太阳病,汗吐下后,外邪传里化热,执扰胸膈所致。
2.湿热郁蒸心中懊
心烦懊 ,身目发黄而鲜明,食欲不振,恶心欲吐,食后腹胀,小便短赤,为湿热郁蒸心中懊 。湿热之邪内侵,或饮食不节,湿郁化热,上蒸心胸而致心烦懊 。
3.阳明燥结心中懊
心中懊 ,烦躁不安,脘腹胀满,腹痛拒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为阳明燥绪心中懊 ,热邪与燥屎内结,燥热之气夹浊上冲,故见懊 烦躁。
4.气阴两伤心中懊
心胸烦闷不安,少气自汗,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得眠,为气阴两伤心中懊 。热病之后或余热未清,气液已伤,余热上扰胸膈,故烦闷懊 。
5.阴虚火旺心中懊
心中烦热闷乱,五心烦热,盗汗失眠,口干咽燥,腰酸腿软,为阴虚火旺心中懊 。素体阴液不足,或思虑过度,气郁化火,虚火上扰心胸,而见心中懊 。
6.实热结胸心中懊
心下硬满,懊 不宁,甚则从心中至小腹硬痛拒按,口渴便秘,为实热结胸心中懊 。外邪入里,或表邪不解,误用攻下,致使邪热内陷,与宿聚之水饮互结,而成懊 硬痛。
(七)心悸
心悸乃心动悸不安,俗称心跳,一般分惊悸与怔忡两种。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后者并不因受惊,而自觉心悸不安,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可以说它是各种心病证候中的一个最常见的症状。
1.心气虚损心悸
若心悸不宁,面色 白,神疲乏力,胸闷少气,自汗懒言者,为心气虚损心忤。多因年老休弱,久病心气亏虚,鼓动运行心血无力所致。
2.心阳不振心悸
若心悸气短,少气无力,声低息短,胸中痞闷,畏寒喜暖,甚则肢厥,小便清长,为心阳不振心悸。多因年老久病,心阳受损,失于温煦,故见心悸畏寒等症。
3.心阴不足心悸
若心悸烦躁,低热盗汗,颗红耳鸣,失眠多梦,为心阴不足心悸。心阴虚而阳亢,虚火扰心而心悸烦躁。
4.心血不足心悸
若心悸怔仲,面色不华,心烦不寐,精神不振,属心血不足心悸。因心血亏虚,心失所养,故而心悸怔忡。
5.痰火扰心心悸
若心悸烦躁,口苦咽干,口舌糜烂,头晕失眠,为痰火扰心心悸。多因情志之火内发,痰热内生扰心所致。
(八)腹满
腹满,系指腹中有胀满之感而外无胀急之象而言。单腹胀大、腹中积聚等在临床上虽可兼有腹满,但同时可在腹中扪及包块或肿胀,故不属于本症的讨论范畴。常见的腹满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寒温内聚腹满
腹部胀满,按之不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或脘腹疼痛,为寒湿内聚腹满。寒邪直中胃肠,或久居卑湿之地,或进食冷饮不洁之物,内外相合,寒湿侵犯中焦,脾胃升降失调,发为腹满。
2.脾胃虚寒腹满
腹中满胀,乍作乍止,乍轻乍重,喜暧喜按,或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纳呆便溏,此为脾胃虚寒腹满。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加之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以致脾胃虚寒,发为腹满。
3.湿热蕴结腹满
腹中面胀,脘痞呕恶,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为湿热蕴结腹满。因感受湿热外邪,或素嗜厚味、辛辣之品,脾胃受伤,健运失职,湿热内生不攘而致腹满。
4.宿食停滞腹满
腹淮胀痛,嗳腐吞酸,或厌闻食臭,或大便泄泻臭如败卵,为宿食停滞腹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难以消谷,食谷停滞不化而成腹满。
5.实热内结腹满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或绕脐疼痛,大便秘结,潮热谵语,此为实热内结腹满。因外感热病,邪热入里,壅滞肠胃,与肠中糟粕互结,阻于肠道,大肠传导障碍而成。
(九)嘈杂
嘈杂又称嘈心,是胃部感觉不适的一种常见症状。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 不安。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伤食嘈杂
若嘈杂吞酸,嗳腐恶心,恶闻食臭,脘有胀满,为
上一篇 : 中医问诊之问疼痛
下一篇 : 中医问诊之问饮食与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