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膏药
发布于 2023-03-07 5824次浏览
发布于 2023-03-07 5824次浏览
贴膏疗法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中大多气味俱厚,再加入辛香走串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气血、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由于贴膏治病,操作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安全无痛苦,因而最易被人们所接受,加之贴膏治病范围广泛,早已成为人们最易接受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常患颈、肩、腰、膝痛等慢性劳损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对膏药更是情有独钟。
膏药的由来和作用
用膏药外敷治疗疾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发现用某些植物的树叶、树皮或草茎之类来贴敷伤口或疼痛部位,可以减轻疼痛或止血,甚至能加速创伤的愈合,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从而产生了贴敷疗法。在马王堆出土的帛方《五十二病方》现存283方中,就有用于贴敷的方剂,这也是贴敷疗法的最早文字史料。在我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疗疾的记载,当时在中医用药的五大剂型中,膏是其中之一。膏药的性能、气味、厚薄、归经及药理作用,直接影响着治病的效果,不同的疾病有各自相对应的药物组成配方。正因为贴膏疗法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所以至今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现代医学也非常重视研究贴膏疗法,证明贴于体表的膏药能较好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以扩张血管,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病变周围组织的营养,达到消肿、消炎、镇痛的目的。有研究认为膏药能通过贴敷于患处的肌肤,渗透达到皮下组织,在病变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而发挥出较强的药性作用。膏药中有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还能通过神经的反射,调节机体功能,促进抗体的形成,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同时药性还能通过皮肤的黏膜,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循环,产生全身性的药物作用。
膏药的种类
膏药的种类繁多,综合古今膏剂,除去内服煎膏,外用贴膏大致分软膏、硬膏、敷膏三大类剂型。
软膏,是用植物油、蜂蜡、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放入配方中药,加热取其有效成分,或中药研细粉过筛,将药粉直接掺入基质中调合均匀,可供皮肤使用的半固体剂型。人们习惯称它为“药膏”或“油膏”。对皮肤具有保护、湿润、润滑作用。也有些膏药中的药物可透皮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这种剂型药店有出售,在中医院运用较多,特色突出,疗效肯定,患者乐意使用。
硬膏,是将配方药物放入适量的植物油中,经煎熬到一定程度后去掉药渣,放入铅丹搅匀待稍冷后,切大块放进冷水中浸泡去火,取出备用的一类近似固体的剂型。使用时需加热软化后摊在厚布、牛皮纸或狗皮上贴于患处或穴位的外用膏剂。此类硬膏药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根据基质和制作工艺不同,有铅膏药、松香膏、橡皮膏、狗皮膏、巴布膏剂等。硬膏剂在中医院使用较多。
敷膏,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粉,用各种液体作基制,调成糊状及软膏状,摊在沙布上贴敷患处或一定的部位。这类剂型制作较简单,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调配使用。
膏药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也很复杂,它需要有经验的专门从事膏药制作的药工来完成,他们不仅懂中药的炮制加工,更能掌握膏药熬制的火候、技巧。
膏药的选用
随着膏药理论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用膏药疗疾已不再是治疗风湿疼痛、筋骨损伤、疮 肿毒等病症的专利。后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对膏药的配方、制作工艺不断改进,膏药的疗效也大为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特别是在剂型上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革,目前市场上已出现新一代的不同配方膏药剂型,并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
根据病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原则。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应症,应该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根据适应症来选择用药。如因感受风寒引起的腰痛、关节痛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药以散寒祛风、舒筋通络、活血止痛;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的可选用红肿膏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脓成久溃不散者,可选用拔毒膏以拔毒消肿、去腐生肌;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可用橡皮类膏药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对关节疼痛、僵直,肌肉麻木,骨折,伤筋等证可选用万应膏、消炎止痛膏、活血膏、接骨膏等以行气活血,松粘止痛、祛风除湿;对体表痈疽、疮疖、疔的可选用太乙膏、独角莲膏、阳和膏、岐黄膏、黄连膏等以消肿止痛,去腐生肌。
在贴膏药前应选择正确的贴药部位,如偏头痛贴太阳穴;跌打损伤、各种皮肤病等贴敷患处;慢性支气管炎贴肺俞、天突穴等;胃痛贴脾俞、胃俞或上脘、中脘。另外,有些膏药必须贴于体表特定部位,如治疗小儿寒积腹痛的小儿暖脐膏,必须贴于肚脐上。其次在贴膏药前,应先用温水、热毛巾洗净患处,擦干后再贴膏药;红肿痛部位应先用医用酒精消毒后再贴膏药。
使用注意
多数人贴膏药后并无明显不适,部分人会感到局部微发热、发痒,这属于正常反应,可以不管;如患部发生瘙痒,经轻轻按摩后不能缓解,可将膏药取下,用酒精涂搽瘙痒部位,再将膏药加温贴上;若患部因贴膏药引起疹子、水疱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将膏药取下,用盐水或雷弗奴尔消毒患处,再用纱布包扎;如果水疱大,应到医院用消毒针管将泡内液体抽出,再作相应处理。为了尽量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应忌食一些食物,如韭菜、香菜、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一般来说,膏药24小时换一次,有的甚至12小时就得换一次,这要根据说明书上的时间和自己皮肤是否有过敏反应而定。用于治疗溃疡创面的膏药应缩短换药间隔时间,以5~6小时为宜;两次贴膏药之间还应适度清洗患处,清除掉黏附在皮肤表面的药垢和伤口中的分泌物之后,让皮肤适当休息1~2小时再贴。因为皮肤需要呼吸,汗腺、皮脂腺需要排泄。长时间敷贴膏药,会造成局部温度高、湿度大、代谢废物不能排出,而刺激局部皮肤,产生瘙痒等不适。长时间贴膏药后,容易引起皮肤的过敏性炎症,出现局部红、肿、痒、痛,所以膏药最好别贴太久。为了尽量减少取膏药时发生疼痛,应在贴膏药前剃净患处的汗毛或尽可能避开汗毛较多的地方,或在揭膏药前将润肤油均匀涂抹在膏药的表面,让润肤油浸到皮肤与膏药之间,减弱膏药的黏性,揭膏药时就不会疼了。
在贴膏药期间应注意休息,活动量不宜过大,严禁房事,不能用电热毯、热水袋敷贴膏药处,以避免膏药移位或药膏渗出而污染衣被、影响疗效;女性患者在月经来潮期间,应在腰骶椎或腹部停贴膏药3~5天;创伤性骨折前期及严重皮肤病局部不宜贴膏药。未用的膏药一定要密封好后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防药物挥发。如天气炎热,密封后可存放冰箱中,但不宜和茶叶、食品存放在一起。
如因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扭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将膏药贴于患处,因为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如伤后即贴不但达不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反而会使局部软组织充血肿胀、疼痛加重;对关节扭伤,在皮肤无破损的情况下,应先用冷水冲洗患处或用冰敷患处,使血管收缩,减轻肿胀疼痛现象,待24小时后再热敷或贴敷膏药,这样既可减轻疼痛和肿胀,又可缩短病程。对于孕妇应禁用含有麝香、乳香、没药、红花、桃仁等药物的活血化瘀膏药,如追风膏,麝香止痛膏等。
上一篇 : 用什么胶用多少胶有讲究
下一篇 : 膏方――一种方便服用的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