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发布于 2023-02-15 3969次浏览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

,结合祖国医学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理论,把本病分成: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三型,并自拟了清热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三个活血汤剂进行对症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分型论治

1.1湿热瘀结型临床症状常见低热或无热,腰酸腹痛,行经或劳累时加重,月经先期或经期延长,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带下赤白或色黄秽臭,胸闷纳差,口干心烦,多梦易醒,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用清热活血汤:双花10~20g,连翘10~15g,公英15g,丹皮10g,赤芍10g,红藤12g,虎杖12g,生地15g,桃仁6g,益母草12g,车前子12g,土茯苓15g。经期延长、经血淋漓不绝者减桃仁,加黄芪15g,白术12g,仙鹤草12g,升麻6g,柴胡9g,甘草9g。

1.2血瘀气滞型症见腹痛拒按经期加重,腰酸腿软,腹部可触及包块,白带量多色黄赤,舌质紫暗或边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B超检查示:盆腔或附件区有炎症性包块。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方用行气活血汤:香附12g,木香9g,郁金9g,桃仁9g,红花9g,元胡9g,丹参9g,路路通12g,鸡血藤15g,皂刺12g,当归12g,川芎12g,益母草10g,牡蛎12g,山甲9g。

1.3寒湿凝滞型症见小腹胀痛,腰骶酸痛,行经或劳累时更甚,小腹及四肢有冷感,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血块或经闭不行,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用温经活血汤:小茴香10g,干姜9g,制乳香9g,制没9g,桃仁9g,当归12g,乌药6g,香附9g,元胡9g,川楝子12g,五灵脂9g,三棱6g,莪术6g,牛膝9g。以上诸方均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5天为1个疗程。

2疗效观察

笔者从1990年开始采用本方法,共治疗本病168例。其中湿热瘀结型86例,气滞血瘀型46例,寒湿凝滞型36例,服药1个疗程治愈者120例,2个疗程治愈者44例;4例症状缓解,后因患其他疾病转院未能回访。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7%。

3讨论

慢性盆腔炎多由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或邻近脏器炎症感染,宫内手术感染,不注意个人卫生、使用不洁浴具或经期、产后生活原因所致。属中医腰痛”、“带下”、“瘕”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湿热之邪未清、郁积胞宫致气血失和,冲任受损。其病机以血瘀为主,湿热、气滞、寒湿之邪入侵而致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故在治法上均采用活血化瘀为主线,并根据其具体临床症状加以清热解毒,行气止痛,温经散寒,对症用药,药病相投,故而颇获良效。由于本病病程较长,多数患者常有正气不足之象,故在治疗中应根据具体临床证候加减。属气虚者加入补气药黄芪、人参;属血虚者加入当归、白芍、熟地等补血养血之品,可改善局部和全身组织营养,提高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的吸收,起到扶正祛邪之效果。慢性盆腔炎是一个比较复杂而顽固的妇科疾病,对本病的辨证治疗古今医籍已有大量的经验和论述,此文仅为笔者临床体会,望广大同道不吝赐教。

中医妇科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