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创造性思维法的方法及作用

发布于 2023-07-10 8832次浏览

  KJ法是卡片排列方式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一种。开始此法根据卡片排列的具体形式而取名为“纸片法”,后来取提倡此法的川喜田二郎(现为筑波大学教授)的姓名首字母,才定名为KJ法。

  这种方法初见于1954年,文化人类学家川喜田氏为整理他在喜马拉雅探险中所获资料时才到采用这种卡片方式。此后,该氏又在运用卡片处理数据资料的方法上做了种种探讨,于1 964年从技术上完成了“纸片法”并向人们做了介绍。

  KJ法按如下程序进行。

  一、制作纸片

  把基础材料要素分别书写于一张张卡片,卡片大小以名片大小或将名片纵向一-分为二的大小为宜,横写看起来方便。

  要尽可能地写得具体,易懂,一张卡片上以20~ 30个字位为度,可收一 目了然之效(文字太少则易失于抽象,难以向下进行)。

  二、卡片分组

  填好卡片后(一般为50~100张,据说川喜田氏的喜马拉雅探险卡片为800张),象用骨牌、扑克牌医治神经衰弱那样把卡片排满在桌上,并缓缓地审视卡片。

  在反复阅读这些卡片过程中会发现:“哎,有内容相似的纸片!”于是把有亲近感的纸片一点一点地集中起来。

  如下所示,在(1)与(4)、(2)与(3)之间有亲近感。如果无论如何也找不见搭档的话,这张纸片就做为孤狼一只放在一旁。

  接下来再重新审视已集中(已完成编组化的)起来的卡片,并附以标签(不是标题牌),标签表示了卡片群的主要内容,它概括地表达了许多张纸片集中在一起所要表示的事物。此时应避免过分抽象化和单纯的加法,当然直接照搬也嫌拙笨。

  这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以最好以推出更新的概念的愿望来进行此项活动。每张卡片仍以书写20~30字为好,用红墨水写标签以资区别

  在所有已经编好组的卡片群附上标签(此时的标签可称“小标签”),标签放于最上,以与各卡片群相区别,卡片群用回形针等别住,这道程序叫作编制小卡片群。接下来仍象玩骨牌那样把小标签(小标签下是一束卡片群)和孤狼卡片摊在桌上,如开始那样把有亲近感的小标签和卡片集中到一起,并附上标签,而且要反复地这样做下去(可把这一段工作称为编制中卡片群,用蓝墨水书写标签)。

  就这样从小卡片群到中卡片群连续编制下去,再从中到大 ,一直编制出大约十扎卡片为止。

  三、图解

  把成扎的卡片群摊放在大张道林纸等之上,把每一^组卡片圈起,在其上方放置写有卡片群内容的标签如下图所示,这就是图解。

  箭号表示因果关系、产生顺序,其他可根据需要增用>—<(相反)、∈号(相互关系)等符号。这里的②、③即是上节中提到的“结构化”。

  四、文章化

  文章化相当于上节中提到的“创造性思维”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工序,其具体做法如下:

  仔细看上图,以一个小卡片组为单位,如同从一个岛飞向另一个岛那样阅读,缓慢地如同品味成果一般地阅读。在此过程中把需要补充或重新想起来的事物填写或记录下来。

  然后,从总体上着眼于这些资料群,考虑从何处入手和怎样使之文章化。再根据预先规定的顺序有效地抓取关键之处,同时运用新获得的启示,以流畅的文字予以表示。

  此外,可用语言说明代替文章化,也有以图解为基础进行讨论的做法。以上就是KJ法的概略施行法。

 

智力开发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