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男孩的阳刚气

发布于 2023-03-08 7221次浏览

  近日,杭州一位小学老师通过长达两年的调查发现,67%的男生胆小、自卑、依赖、内向,跟家庭教养方式关系密切。融洽和睦的家庭,孩子活泼开朗、热情直率;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及家庭成员经常吵架的,孩子的性格比较冷漠、孤僻、自卑;溺爱或专制家庭也会让男孩不阳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研究员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社会上就已出现性别意识模糊,特别是“男孩女性化”的现象。《拯救男孩》作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文道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1.教育模式:在中国教育评价体系中,女孩记忆力、理解力相对较强,优势较大,与女生相对“文静”的心理生理特点契合;好动的男孩往往坐不住,爱蹦爱跳、爱冒险、情绪不好控制,导致学业危机,并且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长期在学校得不到正面的反馈,进而出现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

  2.父爱缺失:美国的“全国青年纵向研究”发现,父亲不在的男孩里,约23%被评价为不合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说,没有父亲让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失,也少了学习怎样做男人的机会。李文道说:“中国当前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父教缺失、母教溺爱的问题。缺乏父教使孩子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胆小如鼠,如受了欺负不敢出声;二是胆大包天,走向犯罪的道路。母教溺爱则无形地抹去了男孩们的责任感和气魄,使他们变软弱。因此,父亲请记住: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

  孙云晓说,性别认同及性心理发展的年龄是0-4岁,失去这个机会,男孩就容易变得像女孩一样柔弱,以后难以“矫正”。在男孩3岁时让他从事“体力活”,如搬东西、保护更小的孩子、帮妈妈拿东西等。告诉他,男孩有责任照顾女孩、保护家人等。父亲一定要花时间多陪陪孩子,在亲子交流过程中,建立起男性的责任感和胆量。在对男孩子的教育上,也不要一味用“听话”、“很乖”等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应就事论事,让他明白道理,提高抗挫折能力,提高其与人交往能力,并适量锻炼运动等,让他从小适应一个男性的角色。

学龄前教育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