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女儿患癌,这位医生这么做

发布于 2023-03-07 6543次浏览

章蓉娅,协和医学院及清华大学双校医学博士,原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师,知名微博博主,她曾经分享了自己大女儿豆豆患癌的过程。

2018年7月,章蓉娅刚生完小儿子,月子中心的医生来看宝宝,顺便瞅到豆豆,就问:“豆豆是不是生过什么病?”

那段时间豆豆偶尔会说肚子疼,但是上个月的体检显示一切正常,章蓉娅以为是吃坏肚子就没在意。

没想到一周之后,豆豆上厕所出现大量的血尿,把马桶染成让人触目惊心的红色。章蓉娅带着女儿去了协和医院,B超显示,豆豆脏上长了一颗成人拳头大小的肿瘤,暂时不能确定良恶性。



章蓉娅掏出手机迅速联系了一位儿科医生,她得尽快确诊女儿的病。

病理检测结果比她预想的最坏的结果还要糟糕,豆豆得的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肿瘤,发现的时间也不算早,情况很凶险。

2018年10月,章蓉娅发了一条微博,第一次向网友公开了豆豆的病情:豆豆生病的事情,我一直没说,因为不知从何说起……目前手术顺利完成,放疗顺利结束,化疗已完成4程,还剩4程,虽然化疗反应恶心呕吐厉害,但是精神状态还可以……我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1、为什么有些癌症已经发现就是晚期?

绝大多数癌症,可以说都非常“聪明”,早期都是在人体内静悄悄地生长,偶尔给人制造一点胸口闷或肚子痛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往往不会引起人的关注,因为即便没有癌症,偶尔也会有胸闷肚子痛的情况。

癌症往往要发展到晚期,才会引起剧烈疼痛、明显消瘦、严重贫血、持续发热甚至感染症状,而很多人都要等到这种程度的症状出现了,才会想起要上医院检查

所以很多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一方面与不认得癌症早期信号、或对轻微身体异常不重视有关系。

另一方面,很多人重视体检,但不重视癌症筛查。殊不知,即使年年体检报告正常,但身体里的某处,也可能正有肿瘤在悄悄生长。



因为普通的常规体检一般都只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一类指标,体检报告通常只能提示血、血压一类的慢性病,并不能识别一个人有没有患癌症。癌症筛查需要靠专业的防癌体检,而且就算是防癌体检也只能发现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的早期肿瘤,很多癌症早期都没有科学、简便且经济的方法可以查出。

所以,很多人拿着全部正常的常规体检报告,总以为自己很健康,越认为自己健康也就越不会在意轻微的身体异常,更难主动想起去做癌症筛查,癌症也就伺机生长。

2、身体出现这些异常时,要警惕是肿瘤作祟

其实癌症早期症状虽然轻微,但只要有留意、能识别,即使只有一点点信号,也能抓得住。

如果咳嗽长期不愈,而且只干咳不带痰,就得留心是不是肺癌。一般咳嗽超过一个月没有好转,就应该到医院做仔细检查。



如果你平常大便规律,每天一次,突然变成每天多次,且大便性状粘稠,或有便秘、便血的症状,很可能就是直肠癌的信号。

如果小便出现血尿,则可能是肾癌或膀胱癌的症状,但一般这时肾癌已经趋近晚期,膀胱癌还可能是早期阶段。

如果吃油腻食物过后会拉肚子,尤其排泄物有一层油,就要警惕是胰腺癌的问题了。这种情况下还有不少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查胃镜或肝胆B超,查出来正常就以为没有问题,于是错过了发现早期胰腺癌的机会。

如果皮肤上的黑痣在短时间内快速变大,或长出毛发,极有可能是色素瘤,需要尽快诊治。

如果经常无缘无故腰酸背痛,也要小心是体内有癌肿压迫到腹腔神经,也有可能是腹膜后平滑肌瘤。

女性还需要留意一些特殊症状,像乳房出现肿块,应及时检查是否患上乳腺癌;还有出现下腹胀痛、尿频尿急的症状,有可能是卵巢癌压迫导致的。

3、体检时哪些项目不能少?

当然,想要发现早期癌症,最靠谱的方法还是体检。上了年纪的人,或是有癌症高发特征的人群,最好定期做防癌体检。



一般防癌体检至少要包括常规体检、大便潜血检验、脱落细胞学检查、胸片、内镜检查、消化道造影、肿瘤标志物体检等。这些项目可以进行初步的癌症筛查,对发现早期常见癌症有很大作用

4、日常普及癌症防治知识,培养癌症预防习惯

预防癌症,很多时候要靠本人。学习得越多,对癌症了解得越多,在预防癌症上才会有更主动的意识和更好的策略。

其实现在网上学习知识已经非常容易了。各种科普网站、公众号等,都能给普通人提供浅显又丰富的防癌知识。



找一个长期更新的、系统讲解癌症的网站或公众号,先从常见癌开始,了解都有哪些高发癌症,早期有什么症状,晚期又有什么症状,怎样自我检查,又可以靠什么手段筛查,了解这些癌症的致病因素,日常可以做哪些预防等等,把这些基本的知识都仔细通读,相信对于大多数人已经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癌辅助了。

参考资料:

[1]癌症“头号杀手”,为何难觅踪迹.湖南日报.2015年4月15日

[2]云心.有些癌症早期征兆要警惕[J].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3,(7):25.

[3]周琦.防癌,怎样体检最有用?[J].健康养生.2019(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学龄前疾病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