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支烟

发布于 2023-01-29 4980次浏览

  “燃一支香烟,慢慢吞吐。燃烧的一半是火烫激情,一半是温吞的一生。”这是《半支烟》里的曾志伟。半支烟关乎一种心理的悠远纪念,是香烟超越肺部后的某种心理需求的映射。

  点燃一支烟狠狠吸下去的男人,心里一定正被莫大的痛苦或者某种撞击所煎熬――关于事业、爱情家庭或者邻居家的闲话等等――“生活就像被丑女强暴,不能抵抗,也没有丝毫快感。我为什么还要向上帝妥协?”感到指尖的一阵疼痛,烟头即将燃尽,然而他并不动,听任烟头的烧灼,似乎在欣赏这一幕。既然别人虐待自己没有快感,那就自己虐待自己吧。

  当一个人这样爆发性的大量吸烟时,自我放纵的心理已经占据上风,其中多少还带有一种自虐。他们用腾“云”驾“雾”来表述一种矫枉过正或忿世嫉俗式话语方式,在一种病态激情之中麻醉或者释放自己。而自虐的根源,则是不堪忍受的孤独和无法排遣的压抑,这也是折磨现代人最多但也最难启齿的心理疾病――抑郁症的一个主要诱因。长久以来,许多人被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内心空虚所折磨,虽然各种各样的新运动此起彼伏,但直到今天,很多人却始终无法跳出男性神化的禁锢――被强行命名的“刚强”。刚强者当然需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力和能量,然而任何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人的情绪无法摆脱自然的法则,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当遇到打击而又得不到释放的时候,自身压抑的结果便是在潜意识里不断寻找一个合适的途径和排遣口伺机发泄,而尼古丁,会轻易被选中。

  喜欢在某个角落独自点上一根烟的男人,骨子里是特别自我的那一类,他们强调个性到了敏感的程度。孤独是他们的通行证,也是他们的墓志铭。他们享受叛逆的萧瑟,就像他们享受边缘的半支烟。烟卷就是他们的道具,是个体游离于群体的一道警戒线。

  人是群居的动物,天生有依赖的心理,需要与外界不断地交换信息,孤独的人也不例外。他们的孤独大多数源于曾经人际交往的失败,这个失败可能来自家庭,也可能来自社会。与人沟通的有限,使这些孤独的人不得不另寻精神的寄托。于是他不仅吸烟,还很可能对着烟喃喃自语,烟成了不会背叛他们的同盟伙伴。而人生来倾向悲剧的本能也使一些自闭者甚至将烟作为将自己与高尚、永恒相联接的桥梁。

  “个人奋斗狂” 大多也是“瘾君子”。他们有目标、原则、恒心和意志,但最大的敌人是关乎自我身体内部时的惰与放弃,他们需要某种物质令他们保持灵感和激情,比如福尔摩斯有烟斗,马克思抽雪茄而毛泽东有“大土炮”。这种行为的延续完全取决于最初行动的效果。如果香烟第一次能把他们从才思枯竭的悬崖拯救回来,赋予他们灵感,让他们继续保持工作激情,他们就会将这一行为泛化,期望能在其他任何时候让自己的心理以同样方式得到满足。其实这也是一种依赖心理。

  雨夜会让一些内心敏感的人频繁点火。烟驱散灰蒙蒙和湿漉漉,带来闭上眼睛也能嗅到的温暖的存在。隔着窗是风和雨,玻璃这一边的感觉是有温度的――自恋的温度。自恋不同于自虐,自恋是一种内敛,当人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变成自恋。此时,烟卷由情境而生,反过来又丰富了这种情境――一种个体的自我感伤和对自我弱化的反抗。

  有些人吸烟的起因很独特,比如是“不准吸烟”的牌子。这是一种萌生于童年时期逆反心理的延续。逆反心理源于对自由的期望。逆反的诱因是对自由剥夺的忧虑。如何不激发起人们的逆反情绪?这属于公共关系的范畴。但有一点,对个体来说,偶然对规则的轻微瓦解是无害的,也是必须的。

  戒烟方面,心理学上有种条件反射疗法:让吸烟者参观死于肺癌的人的肺部。很多人当场呕吐,发誓不再吸烟,有些人成功了,但大多数坚持了一天、一星期,最后还是将旦旦信誓抛之脑后。从这点上来说,香烟比女人更持久,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当然更包括伤害和慰藉。

(以上内容仅授权佰泰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陈定军)

抽烟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