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把孩子带上说谎的路

发布于 2023-04-12 8791次浏览

  ——你这孩子真是没出息,我已经和你们老师说过多少次,你已经不撒谎了,可你还是令我失望。

  ——我的老师也感到失望吗?我是说他对我们。

  ——那倒不一定,不过,我像你这么大时,可没有一天到晚撒谎。

  ——那么,爸爸,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天到晚撒谎的呢?没有哪个孩子不曾说过谎,没有哪个父母不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们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因此深感头疼。在一些父母看来,说谎乃孩子最大的敌人。然而,他们又很难想到这个“大敌”往往出自于自己或自己同辈人身上。也就是说,大人们不知不觉的言行,教会了孩子说谎,而大人们当时却在做着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诚实”的事情。

  譬如,如果讨厌某个“不速之客”,四岁的孩子会不假思索地表示出来:

  “我不喜欢你,爸爸妈妈也不喜欢你。”

  “你的鞋子把我家地板踩脏了。”

  “我从来没见过你,你的样子太可怕了。”

  “我不愿告诉你。我不想和你一起玩。”

  做父母的则不一样,他们既能做出各种令孩子不解的笑脸,也能说出一些违背心意的客套话。过后,孩子又能看到父母对那个“不速之客”表示不满。尽管所表达的意思与孩子心里想的一致,孩子依然感到不解,因为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双重的,他无法判断哪种说法才是真的。我们看到过类似的例子:

  一个孩子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到外面玩一会儿?”妈妈头也不拾就说:“问你爸爸去。”孩子便去问爸爸:“我能去玩吗?”爸爸问:“作业做完了吗?”孩子答道:“做完了。”爸爸冷冷地说:“好吧,你要实在想去玩,就去吧!”

  孩子无法掌握这里面确切的意思,一方面爸爸妈妈的表情是“否定”,而他分明又听到了“肯定”的意思,这使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该出去玩还是待在家里。

  一些研究过这方面现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认为,在说谎与诚实、孩子与大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最大的自相矛盾的地方是心理界限模糊。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说:“他们——做父母的——总是要求子女具有安排未来、控制情绪和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这便促使孩子为了取悦父母而撒谎。

  我们确实看到过许多这样的父母,他们在家里不断地设计出~张张未来图表,并示意给孩子: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你要到达这个地方,否则你将失去别人所拥有的东西。在另外一个时候,你将抵达这个目标,这里你又会得到什么什么……他们在描述那些“未来目标”的美好时,使用的总是一些令孩子们熟知并腻烦的语言。在这里面,还不时出现一些令孩子从小就感到恐惧的景象:那“未来”好像是一个无底的“深渊”,没有尽头的“远方”,充满神秘诱惑紧张空气的“魔幻之城”…,.

  然而“经历”多了,那神秘莫测之感也就淡漠了。随之而来的是为了应付而设计的各种躲避和迂回的方式。当然,所剩下来的只有惶恐和紧张,对荣誉感丧失的紧张。而为了保持这种荣誉和自尊,孩子不得不以他们幼稚的方式去编造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谎话。这就使得做父母的大为不安,有时候,他们恼火的并不是说谎,而是说谎的方式。

  然而,孩子们也同样会想到大人说话时的不负责任的一面,譬如他们那些态度暖昧的话、出尔反尔的方式、令人迷惑不已的表情等等。当孩子提出某个在他们看来一时难以满足的要求时,父母即以种种不成其为理由的话来搪窒。殊不知,孩子们早已厌倦了这类套话。

  实际上,孩子们早在四五岁时就自认为“成熟”了,“长大”了,父母不该再以“老一套”方式对待自己。他们认为,父母应该公平,或者在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上显得“大度些”。这种心理在七八岁时表现得更突出。这个时期正是孩子脱离幼儿圃。上小学并接触了新伙伴之后。美国新泽西州儿科精神病学教授迈克尔·刘易斯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五岁以下的孩子中,女孩男孩更爱说谎。他还证实了学龄前儿童中说谎与不说谎之间的差别。刘易斯认为,说谎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而不说谎的孩子在心理上却多少可能有些问题。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说谎的目的和方式也有所变化。五六岁的孩子说谎是为了满足某些需求,七八岁以后则更多是为了保护自己。这时,做父母的应当尽可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言行。孩子逐渐长大,需要“独立”的心理意识日趋强烈,这时多少也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隐私”。

  父母不分时间场合触犯了孩子的“权利”,自然要引起他们的反抗。这当中许多孩子的反抗方式就是靠语言为自己掩饰和辩白。在他们看来,只要能过了这一关,就算成功,而倒霉的父母大人总有其失败的时候。事实上,失败的时候是多的,因为有些“谎话”比真话还显得真实,大人无法察觉。孩子们正是在大人沾沾自喜的时候,滑过了很多“难关”。

  一些因工作人际关系忙碌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父母,总是在他们醒悟的时候,才发现孩子与自己已经扯开了相当一段距离。这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是好,既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做什么。他们面对这突然之间成熟起来的孩子深感无能为力,这时候免不了粗暴或者放任以解脱自己心理上的负担。

  其实,只要做父母的真正懂得一些孩子成长过程的心理变化,尽量了解孩子的需要,并以公平酌方式尊重孩子和他们的要求,以及他们所做的一些事情,就可以消除那些无端烦恼。然而这又需要父母作些“牺牲”和“让步”,譬如:

  ●以身作则胜于碎嘴唠叨。

  ●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

  ●允许因为“自尊”和“恐惧”而说的假话。

  ●相信孩子所说的一切,尽管这要冒一定的风险。

  ●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想知道什么?仅仅是真话吗?

  ●与孩子交朋友,朋友之间更容易沟通

 

行为与习惯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