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注意“清”心 巧妙治病
发布于 2023-02-17 6557次浏览
发布于 2023-02-17 6557次浏览
5月6日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入夏之后,天气逐渐变热。中医专家提示说,此时节,驱热除燥,需以“凉”克之,以“清”驱之。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宜清静。夏日酷暑炎热,人们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心静自然凉。
二是饮食宜清淡。夏日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可适当增加稀粥以补充液体,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可适当饮用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阴而损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细菌,预防胃肠道疾病。
三是住房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大大高于室内,必须把门窗禁闭,拉好窗帘,拒热于室外。这样,阴凉的室内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午睡、休息就会舒服。
四是游乐宜清幽。炎炎夏日不可远途跋涉,应该就近寻幽。早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当太阳下山之后,可漫步徜徉于湖边水岸,习习凉风,会使人心静如水,消除一天的疲劳。
同时专家也提示:入夏后可以惊醒适当调养,根治冬季顽固病,也就是常说的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从临床效果看,穴位贴敷最好。
【穴位贴敷】这一疗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制剂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来达到治疗目的。中医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生姜等通络、散寒、祛湿、补气血的中药研成细末,调成泥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贴敷。贴的时候,先用酒精消毒,取直径为1cm左右的膏药,用5cm5cm的胶布贴在穴位上。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盲、大椎、中府、膻中等。
【艾灸】灸法一般用的是艾灸,以艾叶为原料,做成艾绒、艾柱和艾条,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相比穴位贴敷、刮痧和拔火罐,艾条是用实火祛除身体里的湿寒之气,属于劲道比较足的疗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议用艾条,否则内火加外火就会虚耗人体的津液。
【刮痧】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个方向刮动,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色出血点,也就是俗话说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加快新陈代谢。
【拔火罐】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来疏通经络祛除寒气。
【割治】割治方法是把手指的末节正中割开一个小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该方法对于哮喘和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责任编辑:黄振)
最受欢迎保健热文经络养生活气血人字拖加重脚负担睡姿好可去皱纹卧室植物巧搭配压力过大信号上一篇 : 夏季谨防几种“初夏病”
下一篇 : 夏日洗澡小心洗病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