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患癌:“用我们的脑子救命,不是用腰包救命”

发布于 2023-06-22 8685次浏览

凌志军,是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作家。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判定,他活不过三个月

然而凌志军面对各方医生各不相同的治疗方案,擦亮眼睛,保持理性,走上了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如今依然非常健康

抗癌成功后,凌志军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写成一本书――《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小艾从书里总结出三个抗癌建议,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分析。

一、很多人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和恐惧

癌症来临时,凌志军和家人都措手不及。对癌症的“绝望”激起了他异常的食欲,听到诊治结果后,他立马带着妻子到一家饭馆,大口大口往嘴里塞食物来掩饰自己的惊慌。

而之后的寻医问过程,凌志军慢慢去搜寻自己所患癌症的知识,随着了解的逐渐深入,凌志军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多么无知。他写道:“我国癌症治疗体系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也存在致命的偏差。”

由于对癌症了解不够,或者说受到刻板观念的影响,很多患者一听到癌症,就被吓得失去理智。前段时间,深圳一名女子因为下腹疼痛到医院检查,结果CT显示有包块,女子以为自己患了癌症,压力过大,心理负担很重,直接跳楼自杀

但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癌症归入“慢性病”行列,专家们认为,如果有意识培养慢性病管理和防范意识,癌症也可以被控制,实现治愈或与癌共存。

二、中国式的“专家门诊”

在发现颅内有占位病变以后,凌志军忍受了2个小时的路程颠簸,到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花300元挂上了“专家号”。耐心等了3个小时,凌志军终于在下班前几分钟见到了专家,他试图向专家描述自己的症状,但专家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凌志军的核磁共振片子上。

最后也只是在凌志军的诊疗本上留下模棱两可的“脑胶质瘤?”和“多发转移性病变待除外”诊断。

这一番经历,让凌志军意识到原来“中国的老百姓在官员和医生面前是最没有尊严的。

的确,现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老百姓们对医院、医生的信任逐渐下降,追究背后原因,与医院对待病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医生们要意识到,自己眼前的并不只是一个“病例”而已,更是一个活生生的病人,他们需要有温度的“望闻问切”,而不是冷冰冰犹如机器一样的审视。

尤其是“专家们”,病人找上门是想要得到希望或者至少是安慰,但专家们往往过于理性,“直言不讳”让大多数病人感到绝望。如果一个医生轻率、傲慢和自以为是,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消极情绪,而他们也不会放心得把自己交到这样一位医生手中。

三、用我们的脑子救命,不是用腰包救命

在对凌志军癌症的治疗手段上,不同的医生给了不同的方案。

神经外科专家:要不要尽快实施开颅手术,切除颅内肿瘤?

神经内科专家:或者先服用一段时间的抗生素,以这种诊断性治疗的办法帮助确定颅内病变是炎症还是肿瘤?

胸科专家:要不要立即实施开胸手术,切除发生病变且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的左肺上叶?

另一位神经科医生:还是什么也不做,静观其变?

……

“要不要”是凌志军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接下来是生命走向,他只能慎重再慎重。

他说:“你听了医生的劝告,迫不及待地想要切除自己身上的肿瘤,于是努力打探最好的医院,寻觅最好的外科医生。为了确保手术成功,你辗转联络熟人,不惜额外花费数额庞大的金钱。终于,一切安排妥当,你被推进手术室,然后,医生宣布手术成功,你和你的家人皆大欢喜,都说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可是,你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你是不是真的应当做这次手术呢?如果没有这次手术,结局究竟是更好还是更糟呢? ”

很多癌症患者抓住医生就像抓住救命稻草,这也没错,但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有自己的思考。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医生治不好人,就是骗钱的”,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患者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以为医生是神,一旦治不好就怪医生不努力或是不尽责。

而如果患者能够自己主动了解身体状况,去学习一些治疗知识,做一个聪明的患者,与医生建立双向沟通,治疗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一路抗癌,一路感悟,凌志军知道自己癌症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并没有彻底消除,然而现在的他,已经不再谈癌色变,并且给自己制订了10条治疗原则:

(图片来源:佰泰健康网原创)

如果你也是抗癌路上的一员,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厄运随时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它。癌细胞千差万别,人的做法也千差万别,你此刻做了什么决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结局。

所以,小艾想对癌症患者朋友们说,打开康复之门的钥匙就在我们手中,切莫忽视了自己力量。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佰泰健康网(baitaiz.com)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癌症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