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经八脉交会穴

发布于 2023-04-05 9021次浏览

一、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西江月》: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齿颐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秆后溪先砭。

后溪主治头、脑、面、颈、项部位病证,体重节痛,表热,及体液病。

1、后溪主头、脑、面、项、颈部位病证。

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穴,通督脉。督脉循行: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内)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经脉所至,主治所在”,因此能主治头、脑、面、颈、项等疾病

2、后溪能治体重节痈。

后溪穴是输穴。《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

3、后溪能治表热

手足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太阳之气行于体表,邪伤太阳其病在表,故治表热。

4、后溪主治液病。

心主液,如心阳不足,则失于敛摄,心液不藏,多见自汗;心之阴不足,则血不养心,心气浮越,心液外泄,为盗汗。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液小肠主液所生病,为脏病治腑。

二、申脉-足太阳膀胱

阳脉交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与后溪相应。

《西江月》: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1、阳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病候上的联系。

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者,筋主管运动。《难经・二十九难》:“阳为病,阴缓而阳急。”阳脉失常,会出现内侧肌肉弛缓、外侧肌肉拘急的病症。足太阳与阳的病候均有运动方面的病症。

2、申脉主治筋病。

足太阳筋,为多为巨,它有一起一别一直与五支的经筋分布。《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其别者,结于月(zhun专)外,上中内廉,与中并上结臀,上夹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九页;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九页。”

故凡为挛为弛为反张戴眼之类疾病,皆足太阳之水亏,筋失濡养,申脉主治之。

3、申脉主治表热。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入,太阳经首当其冲能治表热。

4、申脉主治痈毒症。

痈毒症见局部肿高痛,其邪在表,太阳主一身之表,故申脉可治之。

三、足临泣-足少阳胆经

《西江月》: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急,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1、足临泣主治骨病。

足少阳胆经主骨所生病者,可治诸节皆痛。

2、足临泣可治皮肤疾病。

少阳主风,风为阳邪,风热循经上越,轻则头目眩晕,重则伤脑中风,风热外窜,伤及血分,则致皮肤疾病,足临泣可治之。

四、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西江月》: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炽,独会外关为重。

1、外关主治头颈、耳、眼疾病。

手少阳经支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额,至目锐(内)眦。”

本经所过耳后、耳前、耳中,至眼外,故能主治头、耳、眼疾病。另外,手少阳病候“是动则病,耳聋浑挥(tn)”(,音吞,形容听觉模糊不清,耳内出现烘烘的响声),外关可治之。

2、外关主治水肿

手少阳三焦经为水渎之府,又是主气所生病者,所以三焦是水液气化的场所,有通行水道的作用。水肿多由三焦气化失常而致,如《类经》:“三焦为水渎之府,水病由于气也。”故水肿以外关治之。

3、外关治皮肤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王冰注;“心寂则痛微,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

又,高世本:“心作火。”注;“火旧本作心,今改诸痛痒疮,皆属手少阳三焦之火。心病由心包代君行事,心包与三角相表里,皮肤病需脏病治腑。”故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能治皮肤病。

4、外关能治半表半里热。

阳维为病苦寒热。苦寒热指发寒发热或寒热往来,病在半表半里,故主治半表半里之热。

中医切诊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