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技术的学术源流

发布于 2023-03-14 7440次浏览

刮痧疗法,为运用刮痧器具刮拭皮表,达到疏通经络,挑出痧毒,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刮痧疗法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过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而形成的治疗方法。其具体方法为首先在体表特定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植物油、酒类、水类、剂类等,然后利用边缘润滑的器具,或以棉、麻、毛线团,或用手指对其施以反复的刮、捏、提、挤、拍、刺、挑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状的红、紫、黑斑点或黑疮等“出痧”现象。刮痧疗法属自然疗法之一。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太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寻求着各种各样强身健体、健康长寿的方法。同时,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也成为人们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首选。刮痧疗法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操作简便有效,经济实用,疗效显着,适应广泛,易学易懂,无副作用,尤针灸之痛,无药石之苦,千余年来,一直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厚爱。在全世界民疗保健呼吁“回归自然”的今天,学会刮痧疗法,会使你和你家人的健康又多了一份保证。

刮痧疗法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古人患病时,常常本能地用手或石块摩刮,捶击患部或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获病痛缓解或痊愈的奇效,这种偶然获得的疗效经反复多次地实践运用,不断总结积累,逐渐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湖南氏沙王堆汉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老帛书《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同最古老的医方书籍。书中介绍了砭法的运用,即用砭石直接在皮表刮或用砭石热熨,使皮肤潮红,甚或出现红紫斑块,以治疗疾病。这种砭石治疗方法,可认作刮痧疗法的萌芽。

秦汉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中就有关于砭石疗法的记载。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砭石。”《内经》所述的砭石疗法,常用于邪毒瘀滞体表、肌肉而产生的病症的治疗,以石为针,刺之破之,摩之刮之,引而通之,这正是刮痧疗法的雏形阶段。

宋元以后,对痧病病症及刮痧疗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宋代王在《指迷方瘴疟论》中称刮痧疗法为“挑草子”,元朝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载“绞肠痧”一病,危亦林之《世医得效方》明确阐述绞肠痧的证候为“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明代许多着名医籍中也记载有痧证及刮痧疗法,如《证治准绳》、《寿世保元》、《景岳全书》等。清初郭志邃遍访江淮,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于康熙年间,撰成第一部痧病专着《痧胀玉衡》。其后论痧之书渐多,如陆乐山的《养生镜》、叶桂的《温热湿痧三种》、陈延香的《中暑痧证疗法》、韩凌霄的《温痧要编》,王凯的《痧症全书》、沈金鳌的《痧证燃犀照》、王士雄的《吊脚痧证》与《绞肠痧证》、陈汝铨的《痧惊合璧》、欧阳调律的《痧法备旨》、胡风昌的《痧证度针》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刮痧疗法引起许多医家的关注和重视。运用刮痧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临床记载在中医期刊上也时有报道,使之日益受到广大患古的欢迎.并乐于接受;同时在民间亦广为流传,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医刮痧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