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虫的鉴别方法

发布于 2023-07-15 7300次浏览

虻虫为少常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蜚虻。具有调经破血、消软坚的功能。用于经闭、瘀血作痛、跌仆损伤等病症。

来源  复带虻:又名双斑黄虻。为虻科昆虫双斑黄虻又名复带虻 At-ylotus bivittateinus Tokahasi的雌性虫体。 

产地与分布  主产安徽、江苏、山东、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此外,四川、湖南、湖北、浙江、广东等地亦有分布。

鉴别要点  虻虫指常见的复带虻和中华虻的雌虫虫体。形似蜜蜂,体中等,黄绿色,复眼中部有一条细窄的黑色横带,头顶有短毛,触角呈黄色,翅透明,长度超过尾部;腹部有6个体节,具足3对。质松而脆,臭特异而浓。而布虻、雁虻属大型种,江苏虻则属小型种,形态均似上种。医家咸认为凡吸牛马血的虻虫均可药用。

名典鉴别   ①《神农本草经》:“蜚虻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瘕……通利血脉及九窍。生川谷。”②梁?《名医别录》:“蜚虻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③陶弘景曰:“此今方家所用虻虫,啖牛马血者。伺其腹满,掩取干之。”④唐?苏恭曰:“水虻、蜚虻、鹿虻,俱食牛马血,非独此也。但得即堪用之,何假血充。应如养鹰,饥即为用。若伺其饱,何能除疾?”⑤宋?寇宗曰:“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黄绿色。雄、霸州、顺安军、沿塘泺界河甚多。以其惟食牛马等血,故治瘀血血闭也。”⑥明?《本草蒙筌》:“木虻,见瞰牛马,腹有血者为良。收采阴干,去净翅足炒用。……蜚虻亦能飞者,其大似蜜蜂,气味不殊。”⑦清?《本草从新》:“虻虫,一名蜚虫。去足翅炒。”

快速鉴别  1.复带虻形似蜜蜂,长1.3~1.7cm,宽6~9mm。头部呈黑褐色,复眼l对,大而突出,多已脱落,复眼中部有一条细窄的黑色横带。胸部呈黑褐色,背面呈壳状而光亮,两侧生有两对透明薄膜状翅,翅翼超过尾部,胸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对,腹部棕黄色,被稠密黄色或灰黄色短毛,具6个体节。质松而脆,易破碎。臭气浓。雌虫喜栖于牛马身上吸血,而雄虻则不吸血。所以牛马身上捕到的均为雌虻。

2.雁虻:为虻科昆虫虻属雁虻Tabanus pleskei Krober 的雌虫体。全国多有分布。形状是:形似蜜蜂而大,体长2.1~2.6cm。头部呈黑色或黑棕色,眼一对,裸露。胸部呈灰黑色,翅透明,平衡棒棕色。腹部呈黑色,背板l~3节,两侧具棕红色斑,1~7节中央有一列浅灰三角形带,每节后缘具浅黄横斑,腹板黑色,1~4节浅棕色或粉红色,腹部体色多变。

3.布虻:又名佛光虻。为虻科昆虫虻属布虻 Tabanus budde Portschinskg.的雌虫体。属大型种。形状是:形似蜜蜂而大,体长2.2~2.4cm。前额有黄色粉被,基胛近方形、棕色、有光泽,两侧与眼相接、中胛短黑呈细线,与基胛相连。触角红色,第三节背缘呈拇指状向前突起,胸部盾黑色具5条黄纵纹、侧片具浓密黄毛。翅透明,前缘室及翅脉黄色、腹部呈黑色、足呈黄色,前足股节呈褐色。

4.江苏虻:为虻科昆虫江苏虻 Tabanus kingsuensis Krober.的雌虫体。形似蜜蜂,体长1.2~1.5cm。前额呈灰黄色,胛黑棕色,中胛与基胛融合成柱状,基胛两侧与眼分开,触角黄色。第三节背缘具不明显的钝突,胸部呈灰色,背板具5条明显纵纹,侧片浅灰色具长白毛。翅透明,平衡棒呈棕色、足灰色、胫节浅棕色;后缘具细白横带,腹板黑色,后缘具白横带。

5.中华虻:为虻科昆虫华虻Tabanus manqarnus Schiner 的雌虫体。主产广西。形状是:虫体长椭圆形,长1.7~1.9cm。头宽阔,有一对大的复眼,触角粗短。胸部背面有纵列条纹三条、中间一条最细。腹部背面中央,每节都有三角形的白斑,前后相连,构成一条纵向白纹。口吻肉状,善于刺吮。

中药鉴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