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长”的说法值得商榷

发布于 2023-06-05 9439次浏览

  “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成长。”是近年来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对于这个说法,我一直有些想法。说出来,跟读者探讨。

  中国的词汇像是一个宝库,储藏非常丰富;词汇的内涵,也划分得非常精细、精确、精当。因此,使用词汇要讲究,要推敲,不能说“差不多”,顺手拎过来一个词就随便使用。这样,很难避免用词不当的问题出现。

  “成长”和“成熟”的含义是不同的

  我认为,“成长”这个词,是针对“幼稚”说的,说的是“成熟”之前。小孩子身心都很幼稚,尚未成熟,他们是正在成长。在小孩子这里使用“成长”一词,恰如其分,很准确。

  “成长”与时间有关,时间使之“成长”。“成长”说的是还正在“长”,“成长”是长大的“过程”,指的是一种“经历”。

  “成长”一词,用在做父母的这里,就显得不是那么准确、贴切。

  做了父母,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成熟的,做了父母的人已经完成了“成长”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成长”对做了父母的人来说已经成为“过去时”。对做父母的就还说“成长”,“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长”,似乎不是很恰当。有让父母“装嫩”的感觉,假装小孩子那样的幼稚,有为家长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借故推卸家长责任提供借口的嫌疑。

  “成长”一词,一般不是对成年人说的。对成年人,应该说“成熟”。这样,似乎更贴切一些。

  “成熟”跟“成长”显然是不同的。

  “成长”一般主要指的是生理方面,而“成熟”主要指的是心理方面。

  “成熟”与“阅历”有关,也可以说“成熟”是一种“阅历”,是“阅历”使之“成熟”。

  “成熟”表明已经“长成”了,已经从“成长”阶段走了过来,进入了一个更高的人生阶段。

  当然,“成熟”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分阶段、层次逐步推进的。“成熟”随着阅历的进一步丰富,一步步走向更加成熟。

  如果强调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学习、提高的话,我认为这样说更为贴切,即“父母要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进一步成熟起来。”

  父母和孩子的发展不能“相提并论”

  我在我其他的文章中,是曾说过“有的做父母的还显得很幼稚”这样的话。我是在承认他们已是成年人的前提下,只是说“心理年龄”跟“生理年龄”相比,还“显得”幼稚,是特指“心理”的某些方面的表现

  而所谓“显得”,是说在“某种情况显露出”,即只是在做父母,培养教育孩子时,有时候表现出还比较的幼稚。并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是幼稚的。这跟说小孩子的“幼稚”还是不一样的。

  因此,对做父母的,还是用“成熟”一词更为贴切,更能使人自重。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词汇使用是很有讲究的,不能“大概其”,不能说意思“差不多”就凑合了。那是不行的。

  比如,“有出息”一词,字典上解释是:指有发展前途或志气。但究竟一般是谁来使用?使用在什么人身上?并没有明确。其实,如何使用,是很有讲究的。

  我的理解是,“出息”一词,指的是正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一般是用于青少年儿童身上的。不能用在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人身上。比如,就不能说杨振宁、王忠诚、季羡林等人是“有出息”。因为他们已经“功成名就”。

  “有出息”这话,应该从谁口里说出来呢?应该是从大人嘴里说出,从长辈人嘴里说出。父母可以夸孩子“有出息”,长辈可以夸晚辈“有出息”。如果儿子夸爸爸“有出息”,孙子夸爷爷“有出息”,年轻科学家夸杨振宁“有出息”,年轻学者夸季羡林“有出息”,就有点儿不伦不类了,没大没小了,就成了笑话了。

  当然,有的情况,也可以对成年人说“成长”,比如,对年轻干部、学者就可以说“成长”一词,因为这一般是成年人对成年人说的,是长辈对晚辈说的。年轻干部、学者虽然生理和心理都成熟了,但领导能力、做学问的经验和老练程度,跟老干部、老学者相比,跟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相对照,还是有欠缺、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而在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成年人,面对的是孩子,是未成年人。家长和孩子是两代人,两者虽然都要发展,但两者的“发展”不能相提并论,不能说父母也要像孩子那样,是“彼此彼此”,都是“成长”。

  这种说法,我总觉得有点儿别扭,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忽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主导地位,削弱家长的主导作用,似乎有儿童中心主义的倾向。

  有人可能会说赵老师太过“较真儿”、“认死理儿”、“吹毛求疵”。我却不以为然。因为关键词汇的使用,往往反映一种教育思想。我的职业使我养成了这样的一个习惯,也真没办法改变。不知道读者是什么看法?请发表您的高见。

幼儿期教育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