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好人也会哄抢财物
发布于 2023-07-20 4202次浏览
发布于 2023-07-20 4202次浏览
曾今,在湖南省株洲县境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8辆汽车连环追尾的交通事故中, 两辆满载羊肉和鸡蛋的货车侧翻在地,十几名交警和附近数百村民闻讯赶到现场,村民们纷纷涌向成堆的鸡蛋和羊肉。
有的人从高速路上往下搬鸡蛋和羊肉,有的则在下面接应,用交通工具往家里运,交警用手铐铐住了几名哄抢者也不能控制事态的扩大,鸣枪警告也没能阻止哄抢的村民。在这则电视新闻的最后一个画面,一个也许是姗姗来迟的老者看看已经抢光的货物,开始拆卸事故车上变形的部件………
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一幅幅哄抢的画面,无独有偶,就在上月的12日,湖南岳阳市的一位市民从银行取了10万元现金,在街头遭到抢劫,治安巡逻队员和两位市民共同制服了劫匪,但搏斗中散落在地的现金却被一些围观的市民一抢而光。
不仅仅是在国内,“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新奥尔良市成为受飓风损毁最严重的地区,但令人震惊的不仅仅是飓风毁灭性的威力,还有令人发指的人祸,飓风过后,哄抢、强奸、杀人、纵火等暴力事件横行。
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因此它不可能是道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有人评论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后的失控和犯罪时认为,美国社会好的生活主要靠秩序,而不是道德维持的,失去秩序就失去一切,因此,灾难把人的劣性暴露无遗。
我想这不能算一个好的答案,显然我们不能把事件的起因简单归结为人的素质低下,我不相信事件中那些哄抢钱财的人都道德沦丧。但“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这样的成语的存在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偶尔发生的意外事件。
实际上,很早心理学家对于这个问题就有过思考,促发他们思考的是早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心理学史上最为重要的研究群体现象的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黎朋是从法国大革命中来分析群体的心理规律的,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黎朋指出了作为群体可能会表现出的反差极大的行为:
“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显然可以,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因此它不可能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则我们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既然,群体的行为不能简单用个体行为中的道德来解释,那支配群体行为的力量是什么呢?
个人在群体环境下成为“无名氏”,对于个人的责任的约束消失了
黎朋把群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异质性群体,一种是同质性群体。同质性群体就是指那些宗教政治派别,不同的阶级群体和工人、农民等身份群体;黎朋认为异质性群体又可以分为有名称的群体和无名称的群体,议会、陪审团属于有名称的群体,街头群体属于无名称群体,黎朋所谓的“乌合之众”。
我们今天列举的这些事件正是属于这样的“乌合之众”,这样的群体不同于有组织的群体,它是没有先设群体目标的。黎朋认为,聚集成群的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不同,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暂时性的集体心理。在这种集体心理中,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个性和才智被削弱。
这时,促发群体行为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个体置身群体中,感受到作为个体时所没有的势不可挡的力量,并在群体环境下个体成为“无名氏”,对于个人的责任的约束消失了,使他做出一些不敢单独做出的行动,发泄自己的本能欲望。
“无名氏”的说法也得到了后人研究的证实。许多犯罪行为是在作为个体独特特征消失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在身份不能被确定的陌生环境下,如流窜外地作案;在乔装改扮后,如蒙面大盗;在夜幕笼罩下,月黑风高和没有路灯是发案率增高的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在哄抢这类事件中,由于人数的众多,个体得以在群体中隐身。
促发群体行为的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传染。黎鹏认为,正是这一原因决定了群体行为的倾向,决定行为的道德分界。社会传染是通过某种情绪状态来实现的,激动的群体倾向于形成相同的感受和行为,这是由于一些个体的行为会传递给团体,即使平素不被大家所接受的行为也可能会引得一部分人模仿,进而传染更多的人,出现相互传染。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少数人对于群体的影响呢?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中态度或行为会极端化。在群体讨论问题时,反对或赞成的观点在讨论后会变得更加极端,而在单独决策时要比群体决策时保守,当单独决策时,一个人需要有70%的成功把握才会投资,但在群体决策下只需要50%的成功可能性,这是由于“风险转移”和责任分担所造成的。
群体使用形象来思维,而不是理智的逻辑思维,理性暂时被搁置了
黎朋给出的第三个原因是暗示作用。他认为群体不仅仅是易冲动、易变化和易急躁,而且也很容易受暗示,很容易轻信,这也就造成了群体的行为迅速朝向某一个方向。群体使用形象来思维,而不是理智的逻辑思维,他们的理性暂时被搁置了,他们的头脑中只有鲜明的形象。
对于那些哄抢财物的人来说,他们的眼里只有活生生的一叠叠钞票、成堆的鸡蛋和羊肉,以及那些轻易就把钞票、鸡蛋和羊肉据为己有的人群,这些形象激发着他们采取同样的行动,而来不及理智地进一步加工。
黎朋的解释基本上让我们相信,群体是诱发个体反常态行为的原因,但群体那些恶劣的行为何以会被激发出来?他的解释很接近精神分析的观点。
“这不过是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中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到一个不负责任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
这样的解释自然不会让每个人信服,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姑且不去讨论,仅从人格的角度去讲,面对这样群体性的恶劣行径,我还是不愿意相信这些行为是不良人格的反映,我愿意相信人格中善恶并存,社会环境可以激发善行也可以激发恶行。但是,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做到自我完善,一定会杜绝群体的恶行。
(实习编辑:贺凤丽)
上一篇 : 灾后心灵重建:心安之处是故乡
下一篇 : 我们为什么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