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性教育的困惑

发布于 2024-03-15 3935次浏览

  在婴儿时期,宝宝便开始了对自己身体的探索,最早接触的“他者”是爸爸妈妈,在接受爸爸妈妈对待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发展自我认同,最先形成的概念是“我”,然后逐渐形成对“我”和“他”的认识。在认识“我”与“他”的区别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性别。

  研究表明,儿童正确认识性别、性取向性别和行为性别的发育必须是在双性别的环境中、在孩子和不同性别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在孩子与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发育并成熟起来的。

  困惑一:两难的性别解答

  身为新世代的父母,已经意识到和孩子讨论“性”无需忌讳,这可能也是必要的话题;但是,当小宝贝真的问起,到底怎样回应他才是恰到好处呢?

  案例

  两岁的嘉嘉有次与小表妹一起洗澡,两人在水中快乐地扑腾,很快,两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彼此身体的不同上。嘉嘉认为小表妹比自己缺少了一样东西。洗完澡出来,嘉嘉便把自己以前遇到的疑惑也一古脑地向妈妈倒出来:为什么妹妹没有小鸡鸡?为什么我站着小便而妹妹蹲着?为什么小宝宝在阿姨肚子里?小宝宝是怎么跑出来的?爸爸也会生小宝宝吗?我为什么没看见爸爸妈妈结婚

  案例分析

  遇到此类问题,大多数妈妈都会遇到和嘉嘉妈妈一样的苦恼:不想遮遮掩掩地欺骗孩子,使孩子对“性”太过无知,在该领域存有太多神秘,对他将来担任的性别角色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想要坦白地告诉小孩,又不知该如何表述,直接说吧,孩子可能不懂;解释得不好,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专家指引

  对年龄尚幼的孩子,父母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孩子理解,比如,可以借助图片,告诉孩子,阿姨的肚子里长着一朵神秘的花,小宝宝就是在花苞里一点一点地孵化出来的。回答诸如“妹妹为什么没有小鸡鸡”的问题,在向宝宝传递“这是男性女性的生理区别”等刻板的性别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引导孩子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告诉他,因为他有“小鸡鸡”,他是个男孩子,男孩子就应该独立、勇敢、豁达等等。对孩子的性教育应该是种“软”教育,也就是说,选择一些贴近儿童心理的图画或者动画片,让孩子先从图象上理解了,随着他慢慢长大,再进一步解答不同时期他对“性别”和“性”的疑惑。

  困惑二:错位的性别引导

  当你看见你家小男孩兴致勃勃地玩着过家家、抱着洋娃娃,或是小女孩骑着马扮警察时,会不会担心他/她往后出现性别混淆的困扰?

  案例

  董董五官长得精致,像个小女孩一般,因为体质较弱,婴儿时奶奶怕他长不大,曾把他当作女孩儿来照顾,给他穿粉红的小裙子,扎两条小辫儿。董董如今四岁了,性格文文静静的,不喜欢理发,一说要带他头发就使劲儿哭,如今他的头发已经长及耳际了,像个小姑娘似的。他喜欢偷偷地涂妈妈的口红,喜欢穿妈妈的高跟鞋。从来不玩机器人和汽车,带他上街经过卖洋娃娃的柜台就眼巴巴的。看着小孩那样,妈妈可头痛了,但又没有办法,因为给他买男孩子的玩具他也不玩,跟他强调说他是个男孩儿他也点头,可过后还是喜欢像个女孩子一样,娇滴滴的。 

  案例分析

  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心理学上称为性别角色,大约到3岁时,性别角色已经形成。有些孩子会由于在有缺陷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童年,或教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性角色偏差。比如,没有父亲或父亲长期不在家幼儿,由于缺少男性榜样,会表现出女性化的爱好和行为。又比如有的孩子和异性父母(即母和子或父和女)的关系过于密切,在身心上对异性父母过分依恋,而不愿接受应有的性角色行为。此外,更常见的性角色偏差是由于父母愿意有一个不同性别的孩子,从小就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另一性别的孩子来教养。这类性角色偏差一旦形成和定型,要加以扭转将会十分困难

  专家指引

  家长对孩子的性角色行为过分敏感亦是不必要的。比如不必禁止男孩从事艺术活动,逼迫他参加竞争性运动;也不必阻拦女孩玩枪弄棍,只让她抱着洋娃娃过家家。现代研究显示,通常社会适应力良好的人,拥有高度两性特质。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单就男性或女性特质作特别的强调,其实更容易造成孩子某些能力与兴趣的偏重,甚至抹煞。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性别偏差,就应该及早加以引导,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条件,在孩子4岁至12岁期间努力,矫正性别偏差是极有可能的。 

  培养他与同性父母的亲密关系很重要。父亲应常常陪儿子玩,母亲也要有单独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如果家里缺乏同性父母的榜样引导作用。可引进亲戚、朋友或家庭教师来施加影响,多和同性成人在一起游戏或干有兴趣的活动,会使孩子受到感染并出现模仿行为的。此外,让男孩看一些男性英雄的书,给女孩讲一些仙女的故事,都将对他们的性角色矫治有所助益。

  父母应及时鼓励适当的性角色行为。例如,对文弱的男孩,就对他爬山踢球这类体力活动和勇敢行为进行表扬,经常称赞他是个“好小伙子”,希望他成为一个“小男子汉”,尤其当他表现得像个男孩子时。这些鼓励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您可以奖给儿子一把冲锋枪,奖给女儿一个布娃娃。

  对不当的性角色行为要反对。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于自己孩子的不当性角色行为,即使不加反对,也应表现冷淡,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父母对此没兴趣。

  实验场景

  把两个一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放在一堆玩具中,两个小孩一开始对一切都感到很新奇,摸摸这个,捡起那个,很快,两人对面前的玩具已有一个基本的印象,自然地,他们开始各自投入自己感兴趣的玩具中。女孩子抱起一个洋娃娃,而男孩子,则弯下腰摆弄一辆小汽车。

  场景分析

  以父母双性别为主体的家庭性别环境,双性别影响力对孩子的性别发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许多研究指出,从出生到一岁半,婴儿就不断地接收关于性别的知识与概念,然后在一般互动游戏的情境中,表现出男女不同的行为。爸爸妈妈即使刻意避免,如采取不让女孩玩娃娃、不让男孩玩汽车等行动,但还是会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传递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与讯息。

 

性别教育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