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她,才能引导她走出恐惧。

发布于 2023-09-18 6689次浏览

  上班的时候接到小艾老师的电话:

  小艾从院子里进来,不让老师关门:“教室里没有空气,我不能呼吸!”

  天那么冷,不关门怎么行.

  老师要她进来,她的眼里就满是泪水,脸色发白。

  看起来像病了一样。

  老师只好由着她站在门外。

  老师说量了温度,不发烧;

  问她是不是饿了,要不要吃块?――怀疑她血糖低, 小艾说不要。

  “她从来没有这样过,我不知道怎么了。”老师决定给我打电话。

  我于是给奶奶打电话,把小艾接回家,然后跟儿科医生定约会

  儿科医生只剩下一个紧急约会的位子。

  三言两语结束中午一点半的工作约会,赶回家。

  回到家,奶奶说小艾刚进门的时候可吓人了,神情紧张,直接往花园里冲,说家里没空气,不能呼吸。

  奶奶教她做深呼吸和简单的体操,总算安静下来。

  到了儿科医生的等待室,小艾要求开窗。

  我说:“你看人家小贝贝,没说呼吸不了啊,而且你开窗,他肯定感冒。”

  然后给她读“拇指姑娘”分散注意力。

  好容易轮到我们了,门一关,小艾的眼泪就下来了:“开门吧,否则我没办法呼吸。”

  儿科医生跟我的看法一样:这是心理作用

  但还是仔细地检查过,然后很肯定地告诉她:“你一切都好,身体棒极了。”

  让她不怀疑自己的健康

  然后告诉她:我们不可能无法呼吸,感冒了,鼻子塞了, 嘴一样可以呼吸;

  除非有人捂住或者拿塑料袋封住我们的口鼻,

  就这样也不会马上死掉,游泳池里哥哥不是可以潜到水底下呆一会儿么?

  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总是在,不信,你用扇子扇扇,马上就看见了。

  这句话小艾听进去了,第二天上学就问老师借了扇子扇着。

  我回来查资料,“孩子恐惧心理往往来源于对事物的不正确认识。孩子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感和神秘感,由于缺乏知识或经验不足,他们就有提不完的与恐惧有关的问题。这时父母要有耐心,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让孩子明白恐惧是正常的,是能够战胜和克服的。”

  这里面提到恐惧的来源,

  看待它的方法;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恐惧的原因

  我问她:“宝贝,为什么突然想到不能呼吸呢?”

  小艾的眼里马上有了泪水:“我怕不能呼吸会死掉,我不想离开妈妈。”

  在她眼里,这有关生死,爱和别离,所以,我能想象她的恐惧有多深。

  不过,有这种情绪其实也很正常,我自己先不要大惊小怪。

  “恐惧、害怕是人类为了躲避伤害表现出的自我防御反应。”也是孩子正确认识世界的一个契机。

  嘲笑和紧张的反应都是过火。

  我的解释:“可是我们做过试验的,空气虽然看不见,但它总是在的。”

  小艾的疑问:“冷空气是这样,屋子里的空气热了就不能呼吸了。”

  她对于呼吸的恐惧是因为室内暖气使空气变热,而且因为室内空气流通不如室外,所以敏感的她马上感觉到不同,认为空气被阻隔在室外。

  我的解释:

  我给她看门底下的缝隙,窗子上方设计的进风口,跟她讲空调的换气原理;

  告诉她,空气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而且室内的空气是在不停地与室外的空气交换;

  门的作用不是隔绝空气,而是防止视线和声音的干扰;

  同时提醒她不要只埋头自己的感受:“你看看你的同学们,他们都在教室里,难道他们都不能呼吸么?”

  小艾的疑问:

  小艾想了想:“到太空里不就没有空气了么?”

  我的解释:

  “可是太空里也没有重力啊,你不是站着走的,而是漂在空中。只要在地球这个圈子里,就会有空气。”

  别的星球上也许是站着走的,也许没有空气,但是我现在只能从形象上指出不同。

  看到一句话:“孩子恐惧心理的形成绝大多数与家长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有关” 。

  检查我的言行:

  小艾原来最喜欢玩躲在柜子里再开着手电筒的游戏,现在躲进去要把门开着:“里面没有空气,要闷死的。”

  是不是我说话不注意,为了一时的效果过分吓唬了她?

  过了几天,小艾的反应轻了许多,但还是不愿意在人多的室内呆太长时间;

  如果有可能,一定要开着车窗;

  我一般尽力满足她合理的要求。

  想起“飘”里面白瑞德说孩子怕黑暗:“她想象黑暗里有一只熊压在她的胸口上。”

  从孩子的角度看,这该多吓人。

  理解她,才能引导她走出恐惧。

(实习编辑:卢晓平)

性格塑造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