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父母对孩子的放手

发布于 2023-02-27 5965次浏览

  要在以前看乔布斯的演讲,我会关注他个人,开复老师提过他的演讲,特别是那段:“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也让我的人生整个不同起来。”

  这对个人的启示很大。

  现在来看,却自然而然地站在他父母的立场上。

  他的生母,从他还没出生就想着不要他(也许这跟美国的堕胎法有关?),但却不是草草地送人了事,而是很用心地筛选儿子的监护人;而他工人阶级的养父母,在他选择了一所需要花光他们一辈子积蓄的大学时负担他,而在他决定先休学然后退学时没有要死要活地拦着他;休学后在大学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也没有替他规划好一条看起来有更多曙光的路;在他跟朋友鼓捣当时看不到未来的苹果雏形时,由着他们在车库里来,而不去说:“你书也不读,工作也不找,你想干什么?”

  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能么?

  父母究竟有没有底线?

  小艾姨父有一对法国朋友,他们的孩子高中没读完就要跟女朋友去澳大利亚闯荡,最开始他们的父母很不理解:高中毕业是最起码的底线,连这个都读不完,还谈什么呢?

  但最后还是随孩子去。

  去了澳大利亚两年后,孩子们决定回来参加高中毕业考试

  孩子的父亲说:“他自己决定回来读书以后,整个人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的不是一点点。”

  是什么改变了孩子的看法呢?

  我一直认为有意识的去做一件事比随大流无意识的往前走要明智。

  孩子最后自己决定回来读书那是为他自己读。

  还有一个法国女孩,高中毕业后本来可以上医科大学,她一定要去养马。

  她父亲心里是不愿意的,但还是让她去养了两年马。

  两年,这么好的年华,岂不是浪费?

  那些学了好半天的知识,岂不都忘光了?

  我没看到故事后面的结果

  如果有不积极的结果,我会反对这种做法么?

  在这些父母的做法里,我认为很多是无奈。

  但如果真的反对,完全可以不支持不提供条件,看他还能上天去?

  看来最后还是想通了。

  问我自己:给孩子决定自己的机会,小事也许做得到,所谓决定命运的大事也由她么?

  兔兔打来电话,聊起这个问题。

  兔兔说:“美国家长:孩子考试得个B也美滋滋的。换了中国家长:“为什么不是A?”

  兔兔说:“我们总说无条件的爱,究竟几个家长做得到?”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促使国外的父母对孩子这样放手?

  兔兔这句话点醒我:放手的本质就是无条件的爱。

  如果孩子往东就放手,往西就坚决拉回来,是不能算的。

  (当然不能钻牛角尖:孩子杀人放火也放手,争这个没有意义。)

  当爱是有条件的时候,我们也总说给孩子放手, 其实我们从没有放弃的是我们认为的价值观。

  我们爱孩子的条件是你的所作所为要在父母价值观允许的范围内。

  如果父母成功地在孩子成年以前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了孩子,一切好说;但一旦孩子的决定与我们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会苦口婆心,软磨硬泡要他改变主意。

  这个周围的例子很多,探险与安全,个人兴趣与就业选择……父母有不插手的么?

  而且父母也一心一意地认为:“我是为你好。”

  诚然,父母的经验一眼就可以看出孩子决定的“不实际”。

  可是除了目的,孩子自己做决定过程中的选择,反省和成长,这些所谓“弯路”上的内在价值我们看到了么?

  乔布斯的养父母,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又把自我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

  在他们眼里也许是很自然而然的,只有承认孩子的个性,尊重他的选择,孩子才会成为自己。

  而明着不让孩子往“危险的,没有前途的路上走”的父母, 潜意识里一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二是不愿意为孩子担风险。因为孩子失败了,父母自动觉得责任在自己肩上,何必冒险?

  爱这种感情是一样的,但如何爱是不一样的。

  没有条件的爱,离我们其实很远。

(实习编辑:卢晓平)

性格塑造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