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血液受污染,迫在眉睫
发布于 2023-01-29 5482次浏览
发布于 2023-01-29 5482次浏览
一位女士就职于一家化工企业,且从事产品化验工作,长期接触诸多对人体有害的化学试剂,其中尤以苯、胺的慢性中毒为甚!如此,血液健康问题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在血液保健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诸多漠糊的认识。古人曾认为,人的血液是由心脏“制造”的……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骨髓才是人体的造血器官。据考证,人的骨髓每秒钟可以制造出1700万个血细胞。骨髓又分为红骨髓(造血细胞)和黄骨髓(脂肪细胞),具有造血功能的主要是红骨髓。除骨髓外,人体的胸腺、肝、脾、淋巴组织等均能参与造血。
若进一步来讲,人的血液的主要成分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主要由红细胞、血细胞和凝血细胞(血小板)构成。红细胞(即红血球)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担负着为人体输送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的功能;白细胞(即白血球)堪称人体的卫士,能够吞噬外来的微生物和细菌等,是^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血细胞(即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
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推进,使得人类在享受由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承受着缘此带来的负面效应的阵痛: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被污染的空气和水源,以及诸多有毒的化工制品,正在悄悄地侵蚀着人们原本健康的血液;非科学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各种“富贵病”,以及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也使得人们的血液遭受污染……
医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生存环境中现存的污染物,可以通过人的呼吸道吸人等途径污染人们的血液;工业排废、汽车尾气中排放的重金属铅、汞、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空气中的飘浮物与农药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许多病毒、细菌和霉菌等,亦成为人类血液健康的最直接杀手。
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如何确认自己已患有血液方面的疾病呢――
1.经常会感到心悸、头晕、胸痛、胸闷;
2.面颊苍白、眼花、体虚疲乏、精神不振;
3.经常性口渴、尿少、体重持续下降;
5.经常会有剧烈的头痛;
6.无法摆脱吸烟、饮酒、嗜甜食等不良的生活嗜好;
7.平时极少运动;
8.无缘无故地会在身体某部位出现青紫斑;
10.长期患有慢性疾病;
11.长期生活在辐射超量的地区。
如果在自查中存有3~5种病理症状,就应当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自己是否已感染血液方面的疾患,并在医院进行系统、专业性的治疗。
传统的中医诊治理论认为,对任何疾患的“防”应重于“治”。为防止血液受到污染,应力求做到――
1、要尽量减少血液受污染的机会,尽量减少输血次数及使用血液制品;不去非法采血点采血,不使用共用注射针头等。
2、尽量避免接触化学毒物。在一些化工企业中有很多生产原材料乃至于产品都可能对人体血液造成难以逆转的毒害作用。其中,氨基和硝基苯可引发人体高铁血红蛋白白血症;砷化氢、苯胺、硝基苯,可引起人体的溶血性贫血。其中尤以砷化氢的毒副作用最为严重;抗肿瘤的诸多药物及放射性物质,可影响人体的造血功能;而放射性物质,既能抑制人体骨髓的造血功能,又能造成体粒细胞数量的减少。
3、保持肺部干净,防止血液变脏。要养成主动咳嗽的习惯。于每天清晨或傍晚之时,选择空气清新的室外,先深呼吸一口气,吸气时要缓抬双臂,然后突然咳嗽并迅速垂下双臂,迫使气流从口、鼻处喷出,可将侵入呼吸道的污染物以痰液的形式咳出。如此反复做10次。
4、做到每天定时排便,可清洁人体消化道,避免因粪便在人体内蓄积过久而生发毒素,间接使人体血液变脏。
5、可以充分利用果蔬来排除血液污染。
●青绿色蔬菜
富含碱性,可使沉积于血液细胞中的毒素重新溶解,然后随尿排出。尤以生吃蔬菜或榨汁后饮用效果为最佳;
●海带
因富含胶质,可促使侵入血液中的放射性物质从尿液中排泄掉;
含有大量的果胶成分,可与重金属汞结合并生成新物质后排出体外;
●黑木耳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纤维类物质,预防血栓的形成;
●木瓜
富含蛋白酶,能够分解人体内积存的脂肪和废物,既能清污,又可减肥;
●大蒜
其特殊成分可使人体内的铅浓度下降;
●猪血
因含有大量动物血浆蛋白,经人体的消化酶分解后,可使侵入人体的粉尘和有害金属微粒沉淀下来,随后排出体外。
6、每天须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增强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与机体的代谢,促进机体排汗,达到抵御污染侵袭的目的,以保持人体血液的清洁和健康。
此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以以食疗的方式达到清洁血液的目的,大家不妨―试。
先将植物油一勺放在锅中加热,再放上几粒花椒炸出香味来;加水1000毫升,烧开;然后放入切片的鸭血煮2~3分钟左右,加入洗净的菠菜,用葱花、盐、味精调味后即可食用。
蒜苗瘦肉炒鸭血
先将瘦肉(猪、牛、羊肉均可)切片,用芡粉和盐稍腌渍后,放在锅中过油,再加入切段的蒜苗与切片的鸭血同炒,最后加少许水及用盐、酱油、味精等调味后即可食用。
(实习编辑:张国明)
上一篇 : 睡眠不足6小时易患心脏病
下一篇 : 惊!睡眠不好导致高血压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