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这东西不等于脏,别乱挖!其实它能“养生”

发布于 2023-08-14 8867次浏览

  在很多人心目中,想必都有这样的一个观念:耳屎=鼻屎=粑粑=排泄物=废物。在今天之前,小九也这样认为。小九甚至觉得,耳朵不掏干净,会影响听力。但事实上,耳屎是耳朵的保护膜。它有功有过,我们还能通过它的样子辨别健康

  少量耳屎之“功”

  1、保护耳道

  老百姓常说的“耳屎”,是外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分泌的一种物质,医学名称叫“耵聍”。耳屎因富含油脂,可以滋润耳道上的细毛,这些细毛能阻止空气中的粉尘和细菌的入侵,防止昆虫等微生物侵害耳朵,减少外耳道炎和霉菌病的发生。

  2、滋润耳道

  从化学分析来看,耳屎含有油、脂肪酸、硬脂、蛋白质和黄色素,其中油脂,能使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尤其对耳道深处的鼓膜,可以使其不致干涸,从而使鼓膜经常处于最佳运动状态。如果没有耳屎,耳道过于干燥,会引起耳痒、皮肤烧灼感。

  3、保护鼓膜

  它其实就充当了手机保护膜的作用,不过保护对象不是手机,是耳朵。鼓膜比蝉翼还要薄,非常娇嫩,猛烈的声波会损害鼓膜,甚至造成破列。而耳屎能使外耳道空腔稍变狭窄,对传入的声波起到过滤和缓冲的作用,降低分贝,保护鼓膜不被强声震伤。

  4、保护听力

  耳屎保护鼓膜,即保护听力。人之所以能够听到各种声音,是靠外界各种不同的声波传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所致。打雷、爆炸声、音乐声等,音量越大,引起鼓膜振动越强烈,久之,会造成耳内听神经受损。在保护听力上,耳屎能尽点绵薄之力。

  5、杀菌作用

  耳屎含有溶菌酶(一种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的抗菌酶)、免疫球蛋白等成分,能够抑制和消灭外耳道的细菌。耳屎也富含脂肪酸,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杀菌、防止感染的作用。

  耳屎堆积之“祸”

  其实,耵聍这种东西吧,平时随着咀嚼、张口,可自行脱落排出。但如果耵聍分泌过多,排出受阻,就在在耳道内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

  少量耳屎,于我们的耳朵是有保护作用的。但如果耳屎堆积,并且对它不管不顾,则会引发“祸端”。耳屎堆积,医学上有个专业词语叫“耵聍栓塞”。

  根据家族遗传不同,人的耳屎有干有湿。其中,湿性的耳屎被称为油性耳屎,这种耳屎不容易自我清理,往往产生的速度又快,稍微时间长点不处理就容易造成耵聍栓塞。

  耵聍栓塞带来的不良后果有:

  1、听力下降

  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可使听力减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如果这时候耳朵里又不小心进点儿水,耵聍遇水膨胀,会致听力骤降。

  2、耳闷耳痛

  大块耳屎堵塞外耳道,会造成耳闷耳痛这不难理解,就好比是用耳塞塞住了耳朵,时间久了就会难受一般。耵聍栓塞后可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肉芽形成等,表现为耳部疼痛或闷胀感。

  3、引发眩晕

  眩晕可因耳屎而起病,这在临床上已经有多起病例报道。抱团的耵聍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眩晕。而通常,一旦取出大块耵聍,患者会顿觉神清目爽,眩晕症状立即消失

  4、其他影响

  若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此外,耳屎过多亦可引发外耳道炎,乃至产生外耳道胆脂瘤。

  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大量耳屎积聚在外耳道,一定要及时清除

  小贴士:

  耳屎不多,没有症状,就尽量不要掏耳朵。觉得耳朵痒的话,用棉签蘸点儿酒精,在外耳道轻轻转几圈,不要太大力。真正需要到医院处理的情况,可能就是耵聍栓塞了。

  掏耳朵看似小事,其实也存在很多风险的。你手一抖,就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刺伤鼓膜等,容易造成慢性炎症不说,还有变成聋子的可能。去医院挂个耳鼻喉科的号吧。

  延伸阅读:耳屎可反应身体状况

  如同尿液颜色反应健康状况,耳屎的颜色、气味等,也能反应身体状况。我们可以根据耳屎,辨别身体是否健康。

  1、耳屎绿色带点湿――化脓性中耳炎

  正常的耳屎是淡黄色的,耳道内如有绿色的分泌物,是细菌性中耳炎导致的脓性分泌物。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亦是小儿听力损失的常见病因

  2、耳屎呈暗色发黏――汗味儿很难闻

  如果你的耳垢呈现为白色片状,这表明你体内缺乏引起体臭的物质,汗味儿不会很难闻。而如果你的耳垢呈暗色且发黏,这就意味着你的汗味儿很难闻。

  据资料统计,具有强烈腋臭的人,80%以上耳屎往往为淡黄色粘稠液状。这可能与大汗腺分布于耳道内以及体内内分泌激素有关。

  3、耳屎有很强臭味――慢性中耳炎乳突炎

  若是耳屎长期伴有臭味,一般属于慢性中耳炎乳突炎。乳突炎为中耳炎进一步发展的疾病,其表现为炎症缠绵难愈,且有并发胆脂瘤的危险,可通过X线检查来确诊。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不要随意掏耳朵。耳屎没多到堵塞外耳道,就是细菌的清洁器,掏空了它,伤的最终是耳朵!

佰泰健康网(baitaiz.com)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生活习惯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