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病毒埃博拉卷土重来,它为何屡次肆虐非洲?

发布于 2023-02-17 8961次浏览

  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斗争还没有结束,埃博拉病毒又卷土重来了。据媒体报道,当地时间6月1日,刚果(金)政府宣布该国暴发了新一轮埃博拉疫情,位于刚果(金)西北部的赤道省姆班达卡市附近,目前已有6名感染者,其中4人已死亡。这是自1976年以来刚果(金)第11次发生埃博拉疫情。

  埃博拉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病毒?为何屡次肆虐非洲?它离中国有多远?疫苗研发出来了吗?

  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埃博拉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人们认为大蝙蝠科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埃博拉患者的体液(如血液、粪便、呕吐物)或埃博拉死者的尸体污染的物品。哀悼者在安葬仪式上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也可能有助于埃博拉的传播。

  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身体,如果要防控埃博拉病毒,就要穿着可防生化武器的防化服,全身都要与感染物体隔离。如果埃博拉病毒感染了某个个体,就会分泌出一种蛋白,可让你的免疫系统发生混乱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有研究指出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完美的杀手,可与免疫系统“联手”杀死自己。

  大约一半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出血的症状,这是因为患者身体内已经失去了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能力,一些组织开始坏死,直到死亡。

  恐怖地带:埃博拉为何肆虐非洲

  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高达90%,是SARS病毒致死率的6倍,之所以被称为“死神”,因为发病起来极其恐怖,它损害人体器官的速度非常快,病人死亡的过程给人“七窍流血、慢慢融化”的感觉。虽然它的危害性排名紧随艾滋病,但相对于艾滋病毒来说,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更短,在6至10天内,病人就会死亡或者康复。

  从此病第一次被发现,到现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一直没有特效,现在最常见的治疗措施是器官功能性支持和体液维持,如为机体补充足以抵抗感染的血液和水份,也就是说,只能靠加强病人体能和病毒的破坏力抗争。

  为什么集中在非洲爆发?

  非洲一些地区的人有机会接触到猴子和蝙蝠等野生动物,有些人还会把这些动物当做食物,他们在处理动物尸体的过程中很容易感染埃博拉病毒等病原体。在病毒打破人兽屏障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通过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接触因埃博拉死亡的尸体非常危险。

  在疫情大规模爆发的国家,火化尸体不符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而卫生专家认为埋葬尸体的过程会促进病毒的传播。在非洲一些地区,去世的人在下葬前,需要由亲人彻底清洗尸体,并且要把尸体内残留的尿液和排泄物吸出来,这种亲人与死者尸体发生直接接触的习俗也可能会促进埃博拉病毒的传播。

  病毒离中国有多远?

  在病原学上,中国并没有埃博拉病毒,如果出现病例也主要是因为外来携带入境。中国与西非合作比较多,有很多的外援人员,加上旅游,埃博拉不是说没有可能进入中国,只是从病原学上,中国当前没有这个病毒。多位专家表示,没有病原的中国,只需加强出入境检查即可对此防范。

  和其它国家一样,中国没有专门批出来资金用于埃博拉的研究,大家都是捎带着做,因为做不了基础研究,能做的还是在诊断层面。SARS之后,埃博拉病毒研究进入了中国重大传染病专项基金,投入稍微大些,但是也没有具体的费用。

  疫苗研发出来了吗?是否可大范围接种?

  目前为止,美国、加拿大、中国均成功研制出埃博拉疫苗。2014年11月26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宣布,首个埃博拉疫苗已成功通过临床试验,接受疫苗的志愿者均产生了抗体,且未出现严重副作用。2016年1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可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2017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研究团队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非洲塞拉利昂开展的Ⅱ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

  有人会有疑问,既然已经有了有效的疫苗,为什么非洲高发地区不全部接种呢?有医学专家表示,刚果一直在应急接种,发现一个点有病例,周围的人会接种疫苗,但范围不大。这主要与疫苗的产能、价格以及当地接受程度等因素有关。预防埃博拉,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当地群众的行为习惯,这并非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的。

以上内容仅授权佰泰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传染病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