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燥邪”易伤津 试试清宫代茶饮

发布于 2023-02-09 6894次浏览

清代宫廷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防治疫疾、美容养颜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其用精当的医方、考究科学的饮食搭配,对当今的养生疗病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其中简便易行的代饮更是极具特色。

经过漫长炎热的夏天,到了秋季,人体内容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部分人因此会出现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症状。秋气与肺气相通应,主气为燥。在中医病因学中,燥既为正常的自然界六气之一,又为外感病因中六淫之一,称为“燥邪”。燥邪易伤津液,会导致人体出现如口干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则开裂、毛发干枯、小便短少、大便秘结等临床征象;而燥邪又最易伤肺,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的病症。

时值金秋,正是需要清燥润肺的时候,在这里将清宫中适合秋季养生的茶饮方分享给大家。

宫廷青茶饮

秋季适合饮用青茶,为取其平和之性,又能润喉生津、化痰下气。青茶,又称为乌龙茶,属于半发酵及全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汉族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清朝雍正年间,具有提神醒脑、消食去腻、生津止渴、醒酒等功效。常见的青茶有铁观音、武夷岩茶、台湾乌龙等。

其中的铁观音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相传“铁观音”名称的得来还有一段与皇家的故事。据说当年礼部侍郎方望溪将此茶进献给乾隆帝,乾隆品后非常喜欢,见该茶暗绿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遂赐名为“铁观音”。

研究发现,铁观音有衰老、抗动脉硬化、防治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等功效。另有研究发现,其所含的有机化学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多种氨基酸等,以及锰、铁、氟、钾、钠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类。其中以含氟量高名列各茶类之首,对防治龋齿和老年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效果

总体来说,青茶可以清肺润喉,改善呼吸系统机能,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其富含茶多酚,可帮助调节血脂、利尿通便、抑菌抗病毒、护肝养胃清除口腔异味;富含的儿茶素则具有延缓老化、预防龋齿、改变肠道微生物的分布、抗菌、除臭等作用,还可以达到清肠排毒、改善微循环、平衡消化系统的功效。

宫廷代茶饮

除了青茶之外,清代宫廷中还有很多以药代茶的茶饮方适合秋季饮用。

金果麦冬饮

原方:麦冬三钱,秋梨一个。现代建议用量:麦冬9克,秋梨1个。制法及服法:水煎代茶。具体做法为:将麦冬洗净,秋梨切块,一同加入沸水中煎煮3分钟~5分钟,待水温适宜时饮用。已煎煮好的秋梨亦可一同食用

点评:本方为道光十一年五月二十日孝慎成皇后所用调理方。医案中还可见该皇后平素常用麦冬、竹叶、灯心草等药。从方药推断,该皇后可能经常有阴虚内热表现为舌干口渴、心烦之症。

方中麦冬性微苦,味甘,具有益胃生津、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的功效;秋梨则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药食同源”之品,其性凉,味甘、微酸,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本茶饮适用于肺胃阴虚有热,或心阴虚内热所致的症见口渴、鼻咽干燥、干咳、便秘或伴有心烦、失眠等人群。该茶饮药味简单,日常应用时可酌情加减,如肝火较旺伴有目赤肿痛、头晕目眩时可加入菊花同用,若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症状明显时可加用胖大海,若心烦失眠症状较重时可加入莲子心以清心安神。但需要注意的是秋梨性质偏凉且含糖,故平素胃寒、虚便溏或患有慢性胃肠炎及糖尿病的人慎用。

 

秋梨柿饼代茶饮

原方:秋梨半个,柿饼一个。

制法及服法:水煎代茶。具体做法为:先将去蒂后的柿饼放入清水中浸泡10分钟~15分钟,以使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将秋梨切块,与浸泡好的柿饼一起放入沸水中煎煮3分钟~5分钟,待水温适宜后即可饮用。煎煮好的秋梨与柿饼亦可食用。

点评:此方记录于咸丰皇帝还是四阿哥时的一则医案:“(四阿哥)肺热感寒,以致憎寒壮热、咳嗽头痛、腰腿酸痛、倦怠食。”经御医调治诸症好转后,以秋梨柿饼代茶饮清肺止咳

方中的秋梨和柿饼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秋梨清热润肺,柿饼清肺止咳,作为代茶饮,具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止咳的功用,较适用于肺热阴虚所致的咳嗽、咽干口渴等症。许多慢性咽炎患者常有咽痒咽干、干咳无痰或有痰不易咳出甚至伴有恶心呕逆等症状,尤其适合服用此茶饮。若伴有心烦、失眠症状亦可加用百合、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麦橘代茶饮

原方:麦冬三钱,枳壳一钱,橘红一钱五分,桔梗二钱,羚羊角一钱,生甘草四分。引用秋梨三片。

现代建议用量:麦冬9克,枳壳3克,橘红4克,桔梗6克,羚羊角粉(现代常用山羊角粉或水牛角粉代替)3克,生甘草2克,秋梨半个。

制法及服法:水煎代茶。具体做法为:秋梨切片后与麦冬、枳壳、橘红、桔梗、生甘草一同放入沸水中煎煮5分钟~10分钟,置于水杯中待饮。待水温适宜后再将山羊角粉或水牛角粉加入杯中一同饮用。煎煮后的秋梨亦可食用。

点评:本方见于道光年间孝全成皇后医案。道光四年十月十一日,孝全成皇后“头疼身痛、烦热胀满”御医崔良玉、叶元德诊其“脉系浮滑”“系妊娠肝胃热盛,感受寒凉之症”,处方给予苓术六合汤,十二日后表证皆愈,“惟肺热稍有咳嗽”,御医张永清、崔良玉予以麦橘代茶饮调理。

方中羚羊角善清肝火,兼清肺胃之热,麦冬、秋梨、生甘草清热润肺,橘红、桔梗止咳化痰,枳壳行气宽中。全方处方精当,切中病机。该代茶饮相比以上两则茶饮方药味增多,除了具有清热养阴、生津止咳的功效之外,方中还加用了理气、清肝之品,故较适用于肝经有热兼有肺胃阴虚内热症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目赤头痛、咽喉疼痛、咳嗽咽干等患者。若伴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胃脘疼痛等胃阴虚症状,可与石斛同用;若干咳少痰、咽干等症状明显,可加用沙参、川贝母、杏仁等润肺清肺之品。

生津代茶饮

原方:青果五个,石斛二钱,甘菊二钱,荸荠五个,去皮麦冬三钱,鲜芦根两支,切碎桑叶三钱,竹茹二钱,鲜藕十片,黄梨两个。

现代建议用量:青果5个,石斛6克,甘菊6克,荸荠5个,麦冬9克,鲜芦根12克,桑叶9克,竹茹6克,鲜藕10片,黄梨2个。

制法及服法:水煎代茶。具体做法为:先将青果、荸荠、鲜藕去皮,放入清水中浸泡10分钟~15分钟;将黄梨切块,同浸泡好的青果、荸荠、鲜藕以及石斛、甘菊、麦冬、芦根、桑叶、竹茹一同放入沸水中煎煮约5分钟~10分钟。待水温适宜后即可饮用。

点评:这是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慈禧太后服用的一则代茶饮方。考西太后(即慈禧)光绪三十一年医案,以肝经有火、肺胃蕴热为主要证候。光绪三十二年初,病状尚平稳,肝火肺热未清,且有伤阴化燥之虞,用此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的代茶饮作为调理之用。

此方从《温病条辨》五汁饮加减变化而来,原方用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门冬汁、藕汁(或蔗浆)各酌量,和匀凉服,用治温病热盛之人。现又加入青果、石斛、桑叶、竹茹、甘菊,其生津、育阴、润燥之功更著。其中青果可清热解毒、利咽生津;石斛既可益胃阴,又可滋阴;芦根、竹茹均可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同时方中加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桑叶、菊花。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生津、除烦止呕之效,兼可平肝清肝明目。

常有口渴、咽痒咽干、咳嗽伴有心烦易急躁、眼干眼涩的人适合服用此方。该方中药味虽多,却药性平和,不伤脾胃,可生津润燥除烦。若眼干眼涩症状较明显可加用枸杞子,若咳嗽咳痰症状较重亦可与川贝母、桔梗同用。

中医药茶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