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积滞
发布于 2024-03-12 7965次浏览
发布于 2024-03-12 7965次浏览
小儿积滞病,又称“伤食”“食积”“食不消”“乳滞”“乳积”等,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致的一种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甚者疼痛、大便酸臭或稀溏或秘结,可伴随有烦躁不安、夜卧啼哭、呃逆、呕吐等。久病失治的患儿,会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体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个子矮小、形体消瘦、精神疲乏等。
对于小儿积滞,西医目前主要应用促动力药及肠道微生物调节制剂治疗,远期疗效不理想,且药物副作用大,不适合长期使用。中医治疗小儿积滞,主要采用小儿推拿配合穴位贴敷(健脾贴)。
操作方法
小儿推拿:①选择补脾经,清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六腑,揉腹,推揉中脘,天枢,分推腹阴阳,下推七节骨治疗乳食内积证。②以上取穴加清天河水、清大肠。烦躁不安加清心清肝,揉曲池治疗食积化热证。③补脾、运内八卦、摩中脘、清补大肠,揉足三里治疗脾虚夹积证。以上各证均配合使用捏脊法。
穴位贴敷(健脾贴):建曲、莱菔子、鸡内金、木香、广藿香、砂仁、白术等打碎碾粉,用醋调配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每日1次,3~5次一疗程,适合各种证型的小儿食积。
治疗优势
小儿推拿与穴位贴敷(健脾贴)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治疗优势在于:(1)疗效可靠、迅速、显著;(2)安全无毒副作用:小儿推拿通过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积滞的目的,穴位贴敷疗法使药物经皮肤吸收,加上穴位刺激,循经直达病所,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损伤,治疗安全可靠;(3)操作柔和,刺激性小;(4)避免让小儿内服中药汤剂;(5)小儿推拿可加强穴位贴敷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使疗效更突出。
小儿推拿治疗原理
小儿推拿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理脏腑、扶正祛邪等作用,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因其具有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患儿家长也比较容易接受。应用小儿推拿时应结合小儿体质和发病特点,以虚实为纲辨证施治。
小儿脾常不足,常因乳食不节,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或脾胃素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滞不化,形成积滞。治疗时,实者以去积为要;虚者以健脾为主。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疾病的虚实消长、轻重缓急,不可喜补而恶攻,也不可喜攻而恶补。
手法应用:补脾、清胃经、揉板门以健脾和胃,止呕降逆,消积食;清大肠、清天河水、退六腑、下推七节骨以荡涤大肠积滞、清热通便;运内八卦可温中助消化,除滞消食;揉腹,推揉中脘、天枢,分推腹阴阳以健脾和胃,理气消食;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按揉之可健运脾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捏脊可理气消食,对患儿食欲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诸法配合,恢复脾胃功能,使中焦气机顺畅,清阳自升,浊阴自降,以达到健脾益气,消食导滞的作用。
穴位贴敷治疗原理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选取腧穴,并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通过药物对经络的刺激,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针对小儿脾胃病的治疗,选择神阙穴作为刺激位点。神阙穴位于腹部正中,邻近胃、肝胆、胰、肠等消化系统器官,根据腧穴的“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主治特点,神阙穴对消化系统疾病起着非常重要的治疗作用。另外,现代医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薄,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弱,外皮与筋膜、腹膜相连,并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网,故而在此处敷药有较强的吸收功能,刺激该穴能通过脐部的经络及血液循环速达病所,起到健脾和胃益气消食的作用。
健脾贴中建曲、鸡内金消食化滞,和脾胃;木香、莱菔子消食行气通便;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广藿香芳香化浊,开胃止呕;白术健脾益气等。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滞,行气消食之功。根据穴位贴敷作用原理,药物通过穴位刺激或透皮吸收作用于机体,达到治疗目的。本方虽均选用药性平和、刺激性较小的中药制剂,但小儿皮肤娇嫩、薄弱,为避免皮肤损伤影响下一次治疗,每日贴敷时间不宜过长,2~4小时即可揭下。
小儿推拿和穴位贴敷(健脾贴)疗法柔和适中,但部分患儿在捏脊时会有疼痛感,治疗者应注意刚开始时手法宜轻快,捏脊后可抚触安慰。一般经过几次治疗后患儿便能够接受了。另外,由于手法治疗过程时间较长,部分积滞患儿烦躁易闹,依从性较差,需要医生有足够耐心、态度柔和、多沟通,使其配合。
上一篇 : 推摩法推拿疗法
下一篇 : 用大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