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不食草的鉴别方法
发布于 2024-10-17 5207次浏览
发布于 2024-10-17 5207次浏览
鹅不食草始载于《食性本草》。《本草纲目》以“石胡荽”为正名。鹅不食草具有通窍散寒,止咳的功能。用于鼻塞不通,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等症。
来源 为菊科植物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 (L.)A.Braun et Aschers的干燥全草。
产地与分布 主产于浙江、湖北、江苏、广东等地。药材以色灰绿,刺激性气味强者为佳。
混淆品 1.拳头菊 为菊科植物拳头菊Epates australis Less.的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又称大鹅不食草、苡芭菊。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混称鹅不食草。
药材特征:茎自基部分枝,几为木质,无毛。叶互生,呈倒卵形或三角状倒卵形,先端圆钝而有尖齿。头状花序较正品为大,果呈圆柱状。
2.小无心菜(蚤缀) 为石竹科植物小无心菜Arenaria serpyllifolia L.的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又名铃铃草、雀儿蛋、鸡肠子草。在东北个别地区称鹅不食草。
全草有毛,茎多数,簇生,节间长l~3cm。叶对生,卵形,无柄,两面疏生柔毛,枝端着生聚伞花序,白色。蒴果卵形,成熟时6瓣裂,种子淡褐色,肾形。
快速鉴别 全草根纤细,淡黄色。茎、叶多扭缠成团,茎细,有不规则细皱纹,直径约1mm,多分枝,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互生,叶片小,叶片皱缩,多破碎,易脱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长约5mm,宽约3mm,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近无柄。头状花序小,直径0.5~1.0mm,黄色或黄褐色,小花管状。气微香,久闻有刺激感,味苦、微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