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前“思想动员工作”五要点

发布于 2023-04-01 8192次浏览


  昨天拿到宝贝鹤的体检合格结果,很高兴。距离入园越来越近了。明天、后天、下周一要陪鹤去幼儿园试园一小时,下周二9月2号就正式入园了。

  半年多以来一直在做“思想动员工作”,我们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来做的:

  第一,把去幼儿园作为长大的标志来不断重复给鹤。“宝贝,你现在两岁,到两岁半、三岁,就是大孩子了,就能去幼儿园了,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样背着书包去幼儿园。”鹤常会伸出三根手指期盼的说“我三岁就能去幼儿园了,就是大孩子了,就能看幼儿画报了,就不是婴儿画报了”。

  第二,把去幼儿园作为奖励来不断灌输给鹤。很早以前有一次我说“你再不乖,马上就送你去幼儿园”,奶奶立马就纠正我“可不能这么说,去幼儿园成了惩罚了,那更不爱去了。”我立即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经过思考,反过来不就得了吗。“宝贝,你乖乖的,就送你去幼儿园,那里可好玩了,不乖可就不送你去了。”“宝贝,你学会了自己吃饭,才能去幼儿园啊,要不然老师不收。”“宝贝,你得用杯子喝水,大孩子都用杯子喝水,才能去幼儿园。”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结合着进行灌输式思想动员的。

  第三,带孩子去幼儿园观摩,门外观摩效果更好。我们常带她到奶奶家附近的一个幼儿园门口玩,每次她都是扒在大门上,半个脑袋塞进大门栏杆里,那渴望的眼神,整个一个“失学儿童”。每每这时,我们就在旁边进行思想动员了,“宝贝,你现在还太小了,人家还不能让你进去,等你再长大点,就能像里面的小哥哥小姐姐一样了,每天都可以上幼儿园了,那么多小朋友一起玩,多好啊。”

  第四,以讲故事的方式给鹤讲幼儿园里的生活。鹤从半岁起开始上亲子班,对老师、小朋友的概念并不陌生。我们很早就告诉她要去的幼儿园的名字、情况、老师的名字,让她产生一些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的启蒙。“你要去四季青幼儿园了,记住,四季青,很棒的幼儿园,你和豆豆一个班,很棒的孩子才能去,可好了,里面还有小动物。”擅长讲故事的鹤爸常会给鹤讲幼儿园里从早到晚的生活,让鹤感兴趣,也让她将来进入幼儿园后减少陌生感。当然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大人讲故事的水平。鹤常会主动要求“给我讲讲幼儿园里的事儿吧”。

  第五,常常跟鹤讨论关于想念、分离的话题,明确告诉鹤爸妈也会想念她。我们一直在反复告诉鹤,幼儿园是小朋友去的地方,大人(爸爸妈妈)不能去,爸妈送鹤去幼儿园只能送到门口,幼儿园里只有老师和小朋友,就像小朋友也不能去大人上班的地方一样。“鹤去幼儿园、爸妈上班,晚上见面,周末都在一起”,将这些概念反复灌输给鹤,希望她能把这些理解成像喝水、吃饭、上厕所一样的“规律”。关于想念,我告诉鹤“妈妈上班时,也会想鹤,很想很想,但妈妈很坚强,忍着不哭,等到下班时就赶紧去幼儿园接鹤,妈妈希望鹤也能坚强,想妈妈了,就去和别的小朋友玩,等着妈妈去接。”

  今天早上,和宝贝鹤躺在奶奶家床上犯,瞎聊。鹤的话语里能看出我们长期以来“思想动员工作”还是有成效的。如下:

  鹤:“咱们俩换过来吧,我是妈妈,你是鹤鹤”(我们常玩角色互换)

  鹤妈:“妈妈,今天晚上我就回鹤家了,因为明天要去幼儿园啊,是不是呀”

  鹤:“是呀,我来接你。”

  鹤妈:“妈妈,一会儿你上班去了,我想你怎么办?”

  鹤:“你找奶奶去,知道了吗?”(语气非常之像大人)

  鹤妈:“妈妈,以后我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里想你了怎么办呢?”

  鹤:“我去接你。”

  鹤妈:“那我特别特别想你,想哭了怎么办?”

  鹤:“我马上去接你。”

  鹤妈:“那你上班时会想我吗,想我了你怎么办?”

  鹤:“会想,我去接你。”

  鹤妈:“换回来吧,我还是妈妈,你还是鹤鹤,我得跟你说几句了。哪能想接就接啊,妈妈得等到下班才能去接你,你也得等到幼儿园放学才能走。妈妈每天上班的时候都很想你,但妈妈坚强,不哭,因为下班就能看到鹤鹤了。爸爸也是这样的。希望你也能坚强,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好好玩,妈妈下班就去接你回家。知道了吗?”

  鹤:“知道了。妈妈,什么是班啊?”

  鹤妈:“啊,啊……”(搞法律的比较严谨,思考如何跟两岁多的孩子周延的解释“班”)“上班就是去工作,去工作的地方干活,就是上班,就可以拿回来钱叫工资。班还有一个意思是班级,你去幼儿园是托一班,跟你差不多大的孩子有两个班,一班和二班,你在一班,这也是班。”“一班的老师是苏老师、余老师、刘老师,一共有五个老师。”

  鹤:“还有呢?”(追问的真紧啊)

  鹤妈:“还有两个老师的名字,妈妈记不住了,等明天去幼儿园就知道了。”

  ……

  今天早上,我去上班,没发生“分离”哭闹情形,鹤坦然跟我说“妈妈再见”。(但有一点让妈妈寒心:奶奶嘱咐我拿上个鸡蛋、桃子,找个袋子装上,鹤大喊“不许妈妈拿桃子、拿鸡蛋,不许拿袋子”。唉,时间来不及跟她讲理了,就偷偷拿了东西出门了。这个事情下回“分解”吧。)

(实习编辑:孙平)

学龄前教育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