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得抑郁症 向谁求助?
发布于 2023-02-15 5436次浏览
发布于 2023-02-15 5436次浏览
“一位心理科医生问我,是否曾经企图自杀,我不情愿地告诉他:‘是的。’我没有告诉他很多细节,因为没有必要。实际上,家里的好多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我自我毁灭的工具,房梁、煤气、厨房里的刀……心脏病发作对我也很有吸引力,因为我可以不用对此负责。我还曾经想过让自己患上肺炎。我不放过假装意外事故的想法,比如,在附近的高速路上走到一辆卡车前……”
――一个抑郁症
患者的自述当下,“抑郁症”这个名词已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不幸的是,公众对它留下印象,往往是因为一起又一起名人或普通人的自我伤害或自我毁灭。很多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标签下黯淡无光,也有很多人把“抑郁症”说成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抑郁症真的有那么恐怖吗?如果有一天,你很不幸地与它遭遇,是该去看昂贵的心理医生,还是求助于精神科医生?
害怕丢人,大量患者选择默默忍受
这是一组不得不让人注意的数据。
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国内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人。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广州的抑郁症患病率约为2%,但根据有关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在5%左右更为合理。
有文献报道抑郁症的自杀率约10%~15%。
中国50%以上的抑郁症未被识别和治疗。
综合考量这一组数据,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抑郁症确实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
徐贵云从事精神疾病治疗20余年,说起当下的抑郁症发病情况,他说最让他头疼的是相当多的患者不接受自己患有抑郁症的事实,更拒绝治疗。这些“潜伏”在社会各处的抑郁症患者,就这样默默忍受疾病带给自己的痛苦,直到崩溃的边缘。
“相对于身体疾病而言,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耻辱感要强烈得多,中国人尤其会觉得丢人,这是大量抑郁症患者未被识别和治疗的最重要原因。抑郁症又是外人无法观察的疾病,只要患者自己不说,身边的人很难捕捉到蛛丝马迹,当然也就无法带他去治疗。我们看到一些新闻报道,有些年轻人平常看上去好好的,突然就跳楼了,事后大家综合各种线索,才怀疑有可能是抑郁症。抑郁症最让人头疼的还不是治疗本身,而是患者的这种耻辱感。这种耻辱感又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一时半会还消失不了。”徐贵云说。
徐贵云经常遇到用假名字来就诊的病人。他说,他绝对不会在这些病人面前表现出任何异常。“用假名字来也比不来要强得多,怕的就是不来,一个人忍着,万一有一天受不了,就直接自杀了。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念头是随时随地会出现的,绝对令人防不胜防。”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身陷抑郁的泥潭,不管怎样挣扎都走不出情绪低落的怪圈,常常莫名其妙地哭泣,生活漫无目的,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不管怎样“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都无济于事,这个时候,你该去哪里求助?
时下的选择一般有两个,去接受心理咨询,或者,向精神科医生求助,这两种选择,哪一种更好?
徐贵云丝毫不避讳自己的立场:“如果患者发现自己出现了抑郁倾向,应该第一时间向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求助,否则很可能耽误病情。一个人情绪持续低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可能是抑郁,但也可能是大脑发生了器质性的病变,比如说,长了脑瘤。专业医生首先要排除这些可能,这都需要专业的医学训练作基础。一个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的人是很难进行准确诊断的。”
一旦抑郁症得到确认,治疗方案孰优孰劣?是价格昂贵的心理分析更有效?还是精神科门诊价格相对低廉的药物治疗更有效?徐贵云称,最佳的治疗方案是“药物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治疗,但其中,药物的作用要占70%~80%,心理辅导的作用大概为20%。
这一说法与有关学术研究资料一致。据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教授内尔・卡尔森所著的生理心理学权威教材所载,自杀抑郁与大脑内某种神经传递物质水平异常低下有关――换言之,你情绪不好,确实是因为你的大脑“生病”了。抗抑郁药物能迅速改变这种神经传递物质的水平――换言之,它能给大脑“治病”,这也是抗抑郁药物能在两周内起效的原因所在。
任何一种不借助于药物的心理治疗,都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起效。美国曾有一位妇女状告自己的心理医生,称自己接受了几年的精神分析,抑郁症并无好转,而一剂锂盐却把她治好了,原因也在于“药物见效之快”。
当然,治疗抑郁症并不能单一依赖药物疗法。“我们同样也要结合心理治疗,解开患者的心结。比如认知疗法,在国际上公认是比较有效的,但实施治疗的人也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才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以及正确认识自己,否则,医生能帮助患者‘认知’到的东西就极其有限了。”徐贵云说。
另外,记者查询资料发现,在美国,一个心理咨询师要想执业,必须拥有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这需要数年非常艰辛的学习,而在中国,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只需要上几个月的培训班,通过国家规定的考试。抑郁症患者在考虑该向哪个机构寻求帮助时,或许也该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实习编辑:梁子豪)
上一篇 : 心理常识:送礼也得很讲究
下一篇 : “全职太太”易患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