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

发布于 2023-11-18 4463次浏览

  基本上,孩子们对任何形式的奖励都不会排斥,但是这并不等于任何形式的奖励都是有效的。父母要注意的问题是:奖励不是讨好,不是随意表扬,功利色彩也不能过于浓厚,最重要的是,奖励必须是正确的。

  学龄中后期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判断自己的某些行为是不是正确,或在别人的眼中会是什么状态。例如:孩子考试得了六十分,在班上排名倒数第几位,此时父母还对他说:“孩子,你太棒了,成绩真好!”孩子当然不可能相信这是真心的赞扬。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毫无帮助,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言不由衷地敷衍自己,或者让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本来就很低,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产生怀疑。这对他们的自信心反而是一种打击。但是,如果孩子上次考试的成绩是五十分,就可以鼓励他:“比上次有进步,再保持这种进步的速度,你也能取得好成绩。”真诚而客观的表扬,才会被孩子接受,才能促使孩子有决心进一步争取好成绩。

  那么,应该如何去夸奖孩子呢?有针对性的夸奖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确知道他做了什么,他在什么地方做得好。这种真诚的夸奖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盲目的夸奖,会让孩子对父母的真诚度产生怀疑,不再相信类似的赞扬。而且凡事都毫无原则地加以赞赏,还有可能让孩子无法认清自己真正的能力,自我认识混乱,难以建立正确的自信心。

  只要做对了事就夸奖孩子聪明,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误会,认为聪明就是做得正确,而把失败与不聪明画上等号。时间一久,孩子为了避免被评价成“不聪明”,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做那些不容易出错的事,而回避那些没有必胜把握、失败几率比较大的事情。这么一来,做对事的赞赏和奖励,反而令孩子变得缺乏自信、懦弱怕事,不敢接受挑战。

  因此,正确的夸奖和奖励应该是让孩子知道,父母不但赞赏他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明白他克服了哪些困难,而且重视他的进步。这样可以使孩子也注重学习的过程,遇到挫折也不气馁,因为他知道他努力的过程也会得到关注。这能够慢慢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通过提醒,让孩子知道他在过程中取得的每一个小成就,可以使孩子努力去克服未来的每一个挫折。

  除了表扬和赞赏,父母在孩子有优良表现时给予奖励,也是父母认同孩子和高兴心情的表现。这样的心理虽然无可厚非,但是父母的奖励如果太功利主义,则可能养成孩子得到奖励才行动、凡事讲条件的习惯。因此,用奖励来引诱孩子,需谨慎为之。

  另外,奖励的鼓励作用和鼓励的目的都必须明确,否则不但不能激励孩子,还会产生副作用

  现在的父母依然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有的父母长期以来对孩子非常严厉,实行打骂教育,而看了几篇“赏识教育”的文章,就开始时时对孩子说“你真行”。然而实际上,父母心里仍然觉得孩子的缺点是不可原谅的,只是表面上强行忍耐。孩子体会到这种口头赏识的言不由衷,自然不会领情。

  更为常见的情况则是,父母在外面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回家看到孩子做事就觉得不顺眼,即使孩子做得很好,也是严厉训斥,拿孩子当出气筒。等到某天心情好了,父母又认为应该好好鼓励孩子,于是对孩子态度温和,时时赞扬。

  随心所欲、反复无常的奖励,让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得到父母的善意,当然也就不知道怎么做才会符合父母期望。如此一来,他们的自信心又从何而来呢?更糟糕的是,孩子自身的行为本无错误,却受到父母的差别对待。经常处在这种忽冷忽热的环境里,孩子不是变得胆小怕事、懂得察言观色,就是认为父母很难沟通,产生反叛心理。这样的做法有损孩子的自尊和自律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因此,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怎么做才能得到奖励,父母必须要有条理,而且要让孩子明白和认同。

  最后,要让奖励及时生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承诺的奖励必须兑现,说到就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能随便答应。

 

情商与品德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