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女性的5个营养隐患

发布于 2023-07-17 5523次浏览

  每对夫妇在准备怀宝贝时,最好先将自己体内存在的营养隐患消除,以免怀孕(怀孕食品)后影响自身健康,并妨碍胎儿健康(健康食品)地生长发育。

  育龄女性(女性食品)的5个营养隐患

  1.体内贫血

  临床资料表明,育龄女性常会由于月经失血而导致体内的铁贮存不足,发生缺铁(铁食品)性贫血。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原因也容易促发她们贫血,如宫腔里发生感染,使子宫内膜功能层再生受到障碍,造成出血量多而持久;流产后子宫内膜炎未及时发现和处理,使感染上行到输卵管及卵巢,影响卵巢功能,进一步引起子宫不规则出血;某些炎症,如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息肉等使阴道出血;有些女性不太喜欢吃动物蛋白食物,而最容易被胃肠道吸收的血红素铁,却主要来源于这些食物。

  消除策略:

  贫血的女性怀孕后,不仅使自己的健康受到影响,还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准备怀孕时先去进行一下体检,查看自己是否贫血。如果血红蛋白低于110g/L,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除了积极查清贫血原因和程度外,还应做一下咨询以便正确处理,避免怀孕后贫血加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危及母婴健康。

  此外,食补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在饮食注意吃一些瘦肉、家禽、动物肝及动物血(鸭血猪血)、蛋类、绿色蔬菜葡萄(葡萄食品)干及豆制品等铁含量高并在肠道吸收好的食物。与此同时多吃水果(水果食品)和蔬菜(蔬菜食品),其中所含的维生素(维生素食品)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2.缺乏叶酸(叶酸食品)

  传统的饮食结构容易造成叶酸摄取不足,加之一些不科学的烹调方式也容易使叶酸遭到破坏。因此,我国育龄女性普遍缺乏叶酸。孕前孕后缺乏叶酸,容易导致胚胎组织的神经管发育发生畸形,使无脑儿、脊柱裂、脑膨出等畸形儿出生率增大。所以,育龄女性在怀孕前后一定要注意摄取叶酸或服用叶酸补充剂,以改善体内的叶酸营养状况。

  消除策略:

  首先,要在饮食上注意摄取富含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或、绿色蔬菜以及鱼、蛋、谷等;同时改善不科学的烹调方法,如做菜时温度不宜过高,烹调时间不宜太长,因为叶酸不耐热,稍高的温度叶酸就容易被破坏。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从怀孕前3个月开始口服叶酸增补剂,如斯利安、马特那、爱乐维等,一直服用到怀孕后3个月。

  3.缺乏维生素E

  维生素E也是女性孕育胎儿所必需的营养素,而食物中的维生素E很不稳定,在贮存和烹调过程中通常会损失掉很多。但维生素E对育龄女性特别是孕妇(孕妇食品)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增进生殖功能,促进胎儿发育,防止流产或早产等不良结果发生。

  在孕前及围产期持续使用维生素E,还能够明显防止妊娠纹产生。

  消除策略:

  饮食注意摄取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动物肝、菠菜、芦笋、藁笋、西瓜樱桃山楂杨梅植物油(油食品)、玉米等。但在烹调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久,以免使大部分维生素E丢失。

  4.体内营养素不均衡

  有些准备怀孕的女性,以往一直节食减肥(减肥食品)、限吃脂肪和动物蛋白食物,或存在体内脂肪堆积过多的营养失调现象。要知道,体内营养素失衡容易使胎儿发育所需的某些营养素短缺或过多,对胎儿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影响,不利于胎儿的健康。

  消除策略:

  在怀孕前最好对自己的营养状况做一下全面了解,看看体内的营养状况是否均衡,必要时请医生帮助诊断,以便有的放矢的调整饮食,积极为怀孕贮存体内含量偏低的营养素,如身体缺钙(钙食品)就要在饮食上多安排皮、乳制品和豆制品等食物。

  5.体重过重或过轻

  目前,很多育龄女性为了追求或保持身材,经常采取节食方法而造成体重过轻。研究表明,体重过重或过轻的女性都不适宜孕育胎儿,会因内分泌功能受到影响而不利于受孕。体重过轻表明体内的营养状况欠佳,怀孕后容易生出低体重儿;反之,身体肥胖容易导致某些妊娠并发症,如高血压(血压食品)、尿病(糖尿病食品)等,容易生出巨大儿。另外,体重不正常还会使婴儿出生后第一年患呼吸道腹泻的几率增大。因此,一旦准备怀孕就要注意把体重调整到正常。

  消除策略:

  如果孕前体重低于标准,除了增加饮食量外,还应多摄取优质蛋白质(蛋白质食品)和富含脂肪的食物,如瘦肉类、蛋类、鱼类及大豆制品,使体重达到标准范围;体重超重的女性,孕前最好请营养医生帮助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食谱,即减少脂肪、淀粉和糖类食物的摄入,并加强体育锻炼运动(运动食品),待体重恢复到正常标准时再准备怀孕。

  最新营养研究――过量服用叶酸会造成维生素B12缺乏症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所以,当服用过多叶酸时,过多的叶酸会从身体流失,但某些女性的身体却不能对过剩的叶酸做出调整,导致维生素B12缺乏症,有些素食(素食食品)者容易发生这种疾病。因此,叶酸虽然是孕育胎儿必需的营养素,但也要适量服用和摄取,以免损害健康。

(实习编辑:谭淑媚)

孕期饮食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