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故事书阅读中幼儿想象的特点

发布于 2024-02-15 8963次浏览

  从前述可以看出,幼儿在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所表现的想象力的特点是与其智力的发展水平相吻合的,这与其他对幼儿想象力的相关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特点:

  (一)以再造想象为主,依赖具体的图形、符号作凭借物

  想象按其创造性的成分可以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某一事物的图样、图解或言语描述而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一事物的新形象。创造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目的在头脑中独特地创造某一事物的新形象。比如让儿童复述听过的故事和让儿童独立编造一个故事,所要求的想象水平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是再造想象,后者主要是创造想象。

  阅读中所运用的主要是再造想象,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根据画面和语言提示在头脑中复现作品世界的过程。其想象离不开具体的对象。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将这种想象定义为知觉想象。

  他认为:“构成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重要元素是想象。审美想象大体可以分两种,即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前者是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想象,这种想象不能完全脱离开眼前的事物。

  创造性想象则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它是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回忆起的种种形象进行彻底改造的想象。……知觉想象……是面对着美丽的自然事物或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品时,当人的全部心理功能都活跃起来去拥抱自然或感受艺术品时,当人们无法把眼前喧闹的小溪与昔日生活的某种情节和气氛区分开来时,……便被激发起来了。”

  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主要是依赖图画与成人的言语描述提示在头脑中再现故事情景,而在图画与言语两条线索中,幼儿更依赖前者。言语则只有当其是儿童熟悉的,能唤起相应的表象经验时,才起作用

  相关研究指出:“……生动的、带有情感的语言能使幼儿的想象活跃起来,但是这种言语必须是儿童所能理解的,否则就毫无作用。实验研究指出:词只是在它能够使过去知觉中那些与当前想象形象有关的成分活跃起来的时候,才能改变或充实想象的形象。如果学生在过去知觉中获得的印象很贫乏,词就不能促使想象的形象更为完善。”

  这是与幼儿的思维特点分不开的,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思维凭借的是具体形象,其想象必须有具体的图形、符号作支持物。

  研究证明:即使是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在朗读或讲述的时候,也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人物情景就感到困难。游戏的时候,仍然需要一定的实物来支持,否则不能长时间地坚持担任某一角色。

  我们的观察也说明了这一点,幼儿在一边看图画,一边听故事,一边在头脑中想象图画故事时,会依靠画面所提供的视觉形象作支持,他们是在画面提供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想象的,所以他们在看图画听故事时,首先要明确画面中的每个人物分别是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和想象。

  《格瑞斯和昂塞尔》的文字一开始没有交待姐姐是格瑞斯,弟弟是昂塞尔,所以孩子们都指着画面问:“谁是格瑞斯,谁是昂塞尔呀?”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张瞳在理解《小红帽》中的“小红帽”时感到费解:

  张瞳拿着一本《小红帽》主动过来给我讲,“这是小红头巾,这个小女孩儿,她妈妈给她戴上帽子,人们都说她戴的是小红头巾……”

  “小红头巾”是画面给他的强烈印象,画中的帽子不是常见的扣在头上的样子,这种图文差异看来让张瞳非常困惑,或者说图画的表达让他不理解,因此在讲故事时,按照自己的理解让它合理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幼儿图画故事书的创作风格多以写实为主,这与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审美特点是相吻合的。

  (二)联想丰富,但有时偏离主题

  所谓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时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产生联想的客观基础是因为事物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所以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关于事物的经验也是互相联系着的。联想的生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幼儿的联想天马行空,无处不发展。彼此之间有联系的会引起他们的想象,他们会从图画书联想到现实生活,会联想到其他的故事,其他的书,也会在生活中联想到相关的图画故事,但是有些在成人看来很不相关的事情,孩子也会想得到。如,昊峰看见《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房子,就联想到:

  “这是小女孩住的房子”。

  这种联想虽不准确,但是有其内在的联系。但是他接着又说到:“我星期一住,我星期二住,我星期三住,我星期四住,我星期五接。”这与他们的想象仍是以无意想象为主有关,有时会循着自己的思路走而偏离主题。

  想象按其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比如淘淘看见色彩鲜艳的刚出生的小乌鸦,就说“这是毒蘑菇。”而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为了表演彩色的乌鸦孩子们想象做一个什么样的头饰就是有意想象。

  整个学前阶段,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这表现在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象昊峰能从图画故事联想到自己一星期住几天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想象常常并不指出某一预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过程本身为满足,所以幼儿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因为每听一次都可以在想象世界中遨游一次。

  (三)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徘徊

  相关研究都表明,整个学前阶段,幼儿想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常常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界线,幼儿在阅读图画故事书过程中的许多表现也说明了这一点,诸如幼儿很容易沉浸在故事情境中,为情节的曲折变化所打动,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怒,像美季看到《玫瑰山谷》里的冬魔王那么坏,就往他身上吐口水;他们会把图画中的东西想象成真的,如屈格非把书上的巧克力“拿”走了,朱籽庚就一定要从他的手上再“抢”回来,屈格非则使劲握着“巧克力”不让抢,而陈雨曦(3岁)因为别的小朋友从书上“拿”走了苹果而大哭起来,老师让她看看小朋友空空的手,再让她看看画上的苹果,劝她说没拿走,苹果还在,可是她根本不听,仍然大哭着说:“她拿走了,她拿走了。”幼儿常常把故事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是有时我们跟孩子讨论故事时,他又会告诉你,那是编的,是假的,不是真的。毛炫宇就曾问我:鸭子会孵蛋吗?我说《丑小鸭》里的鸭子会。毛炫宇说:那不是真的,那是编的。

  虽然知道故事是虚构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故事世界中畅游。孩子就是这样自相矛盾,一方面说是假的,一方面又沉浸在故事世界中乐而忘返。

 

艺术潜能开发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