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协议”:教孩子爱劳动还是钻钱眼儿?

发布于 2023-06-09 8751次浏览

  “擦一次地板给3元、洗一次碗给1元……”近段时间来,一种名为“劳动协议”的家庭教育方式悄然进入哈尔滨的家庭。“劳动协议”是指孩子家长和孩子之间达成的一种协议:家长不再给孩子零花钱,而是通过设定若干家务活,每完成一项就可以挣得相应的“工资”,家长希望以此让孩子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获得相应报酬。

  例如哈尔滨的李女士和孩子陶陶之间的“劳动协议”如下:每天擦一个房间的地板可以赚3元,每个房间物品摆放整齐可赚3元,洗一次碗可以赚1元,如果打扫房间过程中打破了东西,还要扣除工资等。

  对于这种教育方式,有的家长认为十分可行,但也有的人认为,长期下去就会使孩子养成只要付出一点劳动,就要求回报的心理,不利于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和奉献观,最后只能“钻钱眼儿”里,不利孩子长远的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劳动协议”一出现就引起了双方争论。

  让孩子懂得:每一分钱来之不易

  到底该怎样给孩子零花钱?支持“劳动协议”的家长和老师有自己的理由:

  李女士(家长):和孩子签订“劳动协议”后,刚开始看见孩子做家务活,心里真不是滋味,恨不得马上取消协议,给孩子几个钱算了,可又一想到必须得通过这种方法才能让孩子懂得赚钱的不容易,就狠心按照协议执行了。结果孩子很认真地做家务,劳动过后更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了,这让我们全家人都感到欣慰。

  朱老师(哈尔滨工农兵小学教师):现在好多学生平时花钱很随意,觉得父母给自己钱财是天经地义的,家长让孩子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体会赚钱的不容易,从而学会节俭的做法是对的。

  一些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零花钱成为一种客观的、合理的需要,如果开始就能够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就可以避免他们走入零花钱的误区,长大后也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他们认为,现在的孩子并不是生活真空里,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忌讳金钱的问题,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仅过年收"压岁钱"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现在全社会都已大大方方地谈钱,如果我们拒不承认中小学生也要面对金钱的事实,我们的教育方法如何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劳动赚钱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融入社会的一种方式,有了这种行为,就能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设想如何去挣钱,如何为社会创造财富。无钱可花是一种悲哀,但无限制给钱不教会他们赚钱和有钱乱花都是一种悲哀。

  劳动不给钱:还孩子一颗感恩之心

  在哈尔滨市某外资企业工作的张广波认为,和孩子签定所谓的“劳动协议”弊大于利。她用自己身边同事的例子说明:“同事想让女儿体会劳动养活自己的道理,把她每天要求女儿所做的家务、自我服务和学习等项目一一标上各种不同的价格,这些钱合起来,正好是她每天为女儿花销的款数。

  女儿还小,能做的事不多了,每项‘劳动’所得就显得‘数额巨大’,一天能挣几十元钱。女儿很高兴:”我多能干呀,我的学费、伙食费都是自己挣的。‘有时忘了铺床、没按规定时间弹琴,被扣了钱,女儿也挺想得开的:“扣就扣吧。’”

  “同事这时才感觉不对头。尽管她出发点挺好,但她的做法实际上是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如钱是劳动换来的,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赚钱,孩子的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学习等,和能产生价值的社会劳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等是孩子应尽的义务,是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应让孩子懂得自己还没有能力养活动自己,还应该明白‘爸爸妈妈养育我是不容易的’,从而产生感恩之情,进而了解父母的辛苦,并通过分担家务、约束购物欲望、努力学习等行动来报答父母。”

  张云(学生家长):其实让孩子劳动赚钱的真实意义还是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但把感恩之心的培养和金钱挂起勾来正好适得其反。本来我们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赚钱不容易,进而让他们更加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但一旦把他们的劳动和钱对接起来,他们就会认为‘钱是我自己通过劳动挣来的,花多少、怎么花都应该是自由的。没有起到本来的教育作用。’

  邓英(哈尔滨某旅游学院教师):中国传统教育明确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追逐名利是小人行为,让孩子小小年纪接触金钱,钻营赚钱,会染一身铜臭,孩子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呢?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买吃买穿,缴学费、培训费,花钱游乐,买保险等日常生活经济开支的同时,要对孩子讲明钱从哪里来,该怎样花这些钱等,让孩子明白道理就可以了。而适当的家务劳动则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必要手段,不应该和钱联系起来。

  专业视点:适度教会孩子理财

  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现在大多数城市家庭的独生子女,从小没有体会过生活拮据的滋味,只知道缺什么就让父母给买什么,父母往往也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甚至孩子并没有开口,父母就已经给买好了。

  而且追求名牌,追求时尚,别人有什么,自己也一定要有什么。在他们的概念里,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金钱的意义,适度从小对他们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很有必要。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幼儿教育专业的张晓丹认为,是否签定“劳动协议”引发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给孩子零花钱与教育效果良好结合起来。

  首先,通过平时的言行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让他们认识到,钱是劳动价值的体现,父母的钱是劳动所得,干一天活儿,挣了几元、几十元的钱,因此要珍惜,不要随便乱花钱。

  其次,“劳动协议”也好、“劳动奖励”也吧,千万不能为了让孩子产生“劳动了就得给我钱”的错误观念。对应一些零花钱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有计划地”花销,锻炼他们正确支配钱的能力。如在购买衣服鞋子、书包、电子琴等比较贵的物品时,家长可以对比自己一天的劳动所得,这样也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第三,教育孩子既要懂得慷慨大方,助人为乐,又不无原则地大手大脚花钱;既要勤俭节约,珍惜金钱,又不小里小气、斤斤计较,养成会聚钱会花钱的习惯和能力。

  在此问题的讨论中,哈尔滨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张坤副教授还特别指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的教育方式,父母首先要学习科学的方法,不要盲目跟风。

  他举例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花钱精打细算的教育。他有一个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花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

  要求子女在本上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一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帐目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长5美分。由于洛克菲勒对子女零花钱严格要求,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学会精打细算和当家理财的本领。”

  他说:“我们自然不能奢望孩子完全理解金钱的作用,但在孩子认识金钱的时候,要注意让孩子树立起‘钱是有用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我们付出劳动,但不能寻求回报’从而锻炼和培养他们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