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爱上网怎么办

发布于 2023-02-14 3907次浏览

  一些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

  “网络成瘾”,已成为一道世界性的医学新难题,它是否是一种“精神疾病”?标准是什么?如何治疗?一直颇多争论。在此情况下,我们该怎样对待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如何引导他们走出网络的迷途、实现健康上网?

  对网络游戏,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现在几乎人人都在使用网络,但对孩子上网,家长和孩子的态度大不同。

  有位老师曾以为女儿染上网瘾,并且“瘾很大”,因为女儿上高中后迷上上网,成绩一落千丈,父亲认为都是网络的错,与孩子多次争执,后来孩子索性不去上学,整天把自己反锁在房里上网,气愤的父亲卖掉电脑、剪断网线,孩子竟离家出走。家长后来才知道,孩子喜欢上一个已婚男,天天上网跟他聊天,出走是为了找他,谜底其实并不关乎网络,而是青春期骚动,在网络中实现自己的情感满足。孩子后来生活一切正常,与已婚男子也早断了联系。

  “天使”与“魔鬼”,这是对网络游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一堂研究生课上,一位30多岁男生坚定地表示,网游是“魔鬼”,孩子沾上就会上瘾,只与机器交流,对亲人却无话可说,并不思进取,所以他对7岁儿子严格封锁一切网游,决不让其接触。此话却遭到一名20多岁女生的激烈反驳:她从10 岁玩网游,一玩就是数小时,发现其中有许多益智的东西,父亲还与她一起玩,十几年来她不仅没上瘾,还考上研究生,充分说明“人们对网络游戏有太多的误解”。

  一位父亲痛苦地表示,孩子网瘾很深不能自拔,经常找借口骗钱、旷课去网吧,不让上网就打人、砸东西,甚至闹自杀,父母被折磨得恨不得从没养过这个孩子。

  毋庸置疑,网络已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已成为年轻一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网络的不良使用也在一些人身上引发问题,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其效果堪称“双刃剑”。

  6%的美国网民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市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告诉记者,他从业二十多年,并没遇到一个真正“成瘾”的病例,确实曾有不少来咨询的家长对孩子沉迷上网而非常苦恼,但通常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就没事了。他说:“我宁愿把痴迷于网络,看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过于执着的行为表现。”

  有“网络成瘾”这个“病”吗?该院医生杨曦曾参加过有关网瘾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她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美国首次提出“网络成瘾”,认为与药品成瘾的“物质成瘾”不同,它是一种“行为成瘾”,此后十多年它一直伴随着争论,目前部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认为这不是“精神疾病”,只要加以引导即可,而部分精神病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与行为障碍,需要治疗。

  由于是新生事物,认识它需要过程。杨曦介绍,关于网瘾的相关调查并不多,而且结果差异较大。美国调查认为6%美国网民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港台地区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均超过10%,某大学的研究生曾对深圳4000多中学生网民调查,认为其中网络成瘾人数接近12%。

  目前医学界并没有对网络成瘾的标准达成统一认识。什么样的表现才是网络成瘾?争论主要集中在“使用网络时间长短”上;另外,如果是一种“病”,就一定要有某些病理上的变化,如有人研究发现,网瘾孩子的脑神经递质发生了改变,但,是先有了脑神经递质的变化才产生网瘾,还是有网瘾后发生的变化?目前仍无结论。

  不过,刘铁榜认为,人类行为都有个度,“不足”或“过了”,都可能导致问题,就像进食障碍有厌食或贪食,使用网络也是如此。如果是网络成瘾,一定有其最核心的表现。

  首先,很有上网的渴求与冲动,每天所想都与网络有关,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但仍感到不满足;其次,一旦没上网,就觉得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再上网就可缓解这些不舒服的感觉;第三,上网成为生活唯一内容,以至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不与人交往、大部分时间用在网上,与现实脱节,有的甚至逃学。此外,作为一种“病”,它让本人或周围的人感到痛苦,想要摆脱。

  刘铁榜倾向于将网瘾认为是“病理性上网行为”,如同生活中有病理性赌博、病理性购物等“冲动控制障碍”,当事人往往难以控制某种冲动,在某个行为完成前紧张不安,行为实施后则感到轻松愉快,再后会感到后悔,但这后悔并不能阻止他再次实施这行为,网瘾与此类似。不过他指出:“不能将网瘾扩大化,好像成了一种社会病。绝大多数人上网是正常的,是为了娱乐、知识、工作工具、建立联系、交友等,只不过有人为之误了主业。出现网瘾的人只是极少数,他们需要医学上的帮助。”

  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往往较内向为什么有些青少年会在网络流连,甚至全身心拥抱网络?专家们从内在个性与外界环境两方面作了分析。

  在个性上,流连网络的青少年有共同特质,较内向、对别人的情绪较敏感、察觉能力高,但适应能力较差、对事消极、渴望外界认可又怕被拒绝。此外就是情绪不太稳定、易焦虑

  在环境上,家庭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少网瘾青少年来自单亲家庭,心理上安全感较弱。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也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如家长的过度关注、过度控制,穿什么衣服鞋子、怎么走路都干涉,这样的孩子到了初高中阶段相对缺乏主见、易发气、感到自卑等;教养方式以批评指责为主,孩子在现实中也易感到自卑、少自信,导致与人交往出现不顺畅的情况。

  此外,社会上网吧众多,管理有待加强;社会对网游缺乏科学的监管机制;社区文化氛围欠缺,针对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学校在单纯应试教育下重成绩、不重培养兴趣爱好,也缺少正确使用网络的课程引导。

  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之下,网络就成了一些青少年的避风港,他们在网游中得到很高的级别,在聊天中展现平时不可能发挥的才能,并自由地让鼠标决定一切,得到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心理需求。通过躲进个人的世界、用一根网线与外界联系,导致自己慢慢从现实世界中退出,并在虚拟世界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认可、对自己与环境的控制,并重建信心。当然同时也在麻痹自己。

  强制不让上网,会增加孩子逆反心理不合理使用网络有哪些表现?专家们列举了一些。如上网不是用于工作、学习等正常目的,而是盲目地打游戏、聊天或浏览不健康网站,且上网时间超过正常限度;上网给正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如把大量时间投入网络,用于交往、学习、工作的时间减少,以前有兴趣的事情也不做了,总感到困倦、无精打采、效率下降,但与外界仍保持一定联系,受影响的程度还没有疾病那么大;虽认识到自己的状态影响到做其他的事情,也想减少上网时间,但控制力不够、管不住自己等。

  杨曦指出,不合理使用正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高危临界点。“生活中常听到有人说孩子不上班不上学、天天在家玩网络游戏,如果精力全在于此、对周围不闻不问、量也达到了一定的时间,成瘾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此时一定要加以引导,以避免到成瘾的阶段。”

  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代”,此时对网络过多地沉溺,会荒废学业、阻碍发展,但不能期待孩子自己回归,必须适当加以引导,家长对此更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沉溺网络?是过分害怕失败,还是过于内向,或被他人排斥不被承认?要记住,如果孩子在现实中得到认可,就不会在网络中寻找被欣赏的感受。”刘铁榜指出。

  让孩子完全不碰电脑是非常不可取的。由于网络已经使用广泛,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是生活方式,强制性不让上网,或者贬低网络的做法,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引导孩子把网络用到正确的方向才是关键所在。

  堵不如疏。应客观地看到,孩子上网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如体现出的探索精神、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等,家长可在现实中(如在大自然、图书馆)加以引导,以满足孩子这些特点,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孩子自控力有限,家长可采取一些自动断电等控制上网的措施。

  由于孩子的个性改变较为困难,所以从家庭方面着手则更具建设性。首先不合理的教养方式要改变,父母其实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要学习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并非父母理所当然都是对的。平常要给孩子表扬,给孩子一定的独立性,不要过度溺爱或控制,使孩子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获得自信、有主见。

  要为孩子开发多种兴趣。一旦看到有过度使用网络的苗头,家长可通过运动等其他方式,让其回归到社会交往之中,学校也可开设一些兴趣爱好班,并用一些课程对上网加以引导。此外,网络公司应有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不妨分级管理一些游戏。总之,要动员社会多方力量,采取限龄、限时等多种手段措施,为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网而不懈努力。

  孩子出现严重网瘾要看医生网瘾给家庭带来无尽苦痛,怎样对待有网瘾的孩子?刘铁榜指出,关起来、暴力残酷对待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他们也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控制自己,受到焦虑、绝望等精神折磨,时间长了也就放弃摆脱它。”

  他认为,那些网瘾孩子其实也是“受害者”,如果把他们看成是有问题的“坏孩子”,家长的心态就难以摆正,此时说再多的道理,甚至打骂都不会有效果,当成“受害者”,就会宽容孩子、帮助孩子。“家长和社会要认识到,这种情况在孩子身上是容易出现的,因为孩子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易受干扰与诱惑,知道这些,就会拥有良好的心态,而不必过于紧张。另一方面,孩子也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悟的能力,会修正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爱他的人的期待。”

  如果发现可能有了较严重的网瘾,刘铁榜建议带孩子去正规医疗机构接受干预治疗。目前一些治疗方式争议尚存(电击方法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但杨曦告诉记者,根据国内一些对已治疗网瘾青少年的回访看,四分之三的人没有再出现不合理上网,有着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实习编辑:江燕)

学生保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