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肺腑之言:癌症别轻易开刀,别随便做癌症筛查,健康不靠吃药
发布于 2023-09-06 9797次浏览
发布于 2023-09-06 9797次浏览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故事:
院士:不应提倡普遍性癌症筛查
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死亡率下降,很多人认为归功于癌症筛查。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人人定期做癌症筛查,那么大多数的癌症都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也就不存在“谈癌色变”了。
然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可不是这么认为的。
在大连市召开的一次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上,韩启德院士提醒:癌症生存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和癌症筛查的普及没有直接联系,应该归功于医疗水平的进步,不提倡普遍性癌症筛查。
韩启德院士对比了国内外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检出率和死亡率关系的调研数据后发现,虽然癌症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了,但是死亡率却并没有明显的降幅。以中美两国1995年至2009年的癌症生存数据为例,中国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1%,而美国达到了68%。这是因为美国的癌症检出率比较高吗?并非如此。从5年生存率比较高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来看,美国要远远高于中国。从5年生存率比较低的肝癌、胃癌、食道癌的发病率来看,我国却远远高于美国。所以,这并不能说明癌症筛查决定了癌症的5年生存率和死亡率。
因此,韩启德院士认为:
第一,早发现早治疗不一定有效,多数情况下,癌症筛查发现的是症状不明显、进展缓慢和不会转移的癌症。
第二,切除肿瘤细胞不是治疗癌症的最终目标,而是要找到癌症的病因,对症治疗。
第三,衰老是癌症最重要的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退化,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导致癌症有机可乘。
什么人才需要做癌症筛查?
国际医学检验学领域权威学术组织也认为,在普通人群中采用肿瘤标志物进行肿瘤筛查是徒劳的。因为当体内存在肿瘤时,所对应的肿瘤标志物就可能出现异常的升高。但是,这种情况在正常成人中是不存在的。而且还存在一种可能,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患者中出现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所以,正常人没有必要做癌症筛查。真正需要做癌症筛查的,是癌症高危人群。癌症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长期有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因职业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病毒、HIV、HPV等特殊微生物感染的人群,本身患有与高发癌症相关疾病如慢性胃炎、子宫颈炎、结直肠息肉的人群等。
此外,癌症筛查选择的体检项目也因人而异,需要医生根据家族病史、年龄、性别、职业因素等作出有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给中国居民的9条防癌建议
其实,最好的防癌手段,不是癌症筛查。与其寄希望于癌症筛查,倒不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免疫力,积极预防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给了中国居民9条防癌建议:
1、保持健康的体重,肥胖与十几种癌症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20年前相比,中国居民的人均体重增加了40%,间接导致了癌症的高发病率。
2、不吃发霉食品,老一辈的人生活艰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依然生活朴素,家里储存的很多食物及时发霉了也照样吃。发霉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很容易导致肝癌等癌症。
3、少吃腌制、油炸、烧烤食品,这些高热量、重油、重盐的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和其他有害物质,是导致中国胃病、胃癌高发的主要原因。
4、吃新鲜的蔬果前清洗干净,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蔬果表皮上往往会残留对身体有害的物质,食用前要注意卫生,清洗干净。
5、戒烟限酒,烟酒伤身,长期吸烟酗酒会诱发胃癌、肝癌、肠癌等多种癌症。
6、切忌滥用药物,阿司匹林、土霉素、硫唑嘌呤等西药,以及花椒、藿香、雄黄等中药,由于药性特殊,长期服用可致癌。
7、尽量避免使用塑料袋,购物时最好使用纸袋或布袋。目前由于监管不到位,市场上依然流通很多有毒塑料袋。长期使用有毒塑料袋,容易致癌。
8、晒太阳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而且最好涂防晒霜。中老人年习惯晒太阳补钙,但是太阳光线中辐射很大,容易引起皮肤癌。
9、少熬夜,经常熬夜会扰乱生物钟,导致内分泌紊乱,人体内褪黑色素含量减少,降低免疫力,让癌症有机可乘。
如今,抗癌防癌已经成为健康的永恒话题。以前,我们觉得癌症是个迷,还是绝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抗癌药被研发出来,越来越多的癌症实现了临床治愈。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身健体,才能百毒不侵。
[1]《韩启德:不应提倡普遍性癌症筛查》.健康报.2016 -11 -7
[2]《癌症筛查,需要吗?不需要吗?!》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2016-12-06
[3]《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居民提出的九条防癌新建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5-11-0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上一篇 : 抗癌突破!一款新药能治17种癌,有效率达75%,美国加速上市
下一篇 : 咽喉癌,咽炎怎么区分?这五个预警信号要记牢